“你可别把我们那位‘万夫人’——不,如今也不能叫万夫人了...总之别把她想的太好。”白明星误会连翘是因为‘心地善良’才这样说的,哼哼了两声道:“当初她凭借这个做噱头,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如今这个样子,只不过是遭了反噬而已。”
“当初因此得的好处越多,现在遭的反噬越强。一饮一啄,皆是天定。”白明星也是混迹行内的老油条了,说这句话的时候格外冷漠。
第450章
酒楼事件只是一个小小插曲,随着一队差役过来,将闹事的人拘走,事情也就解决了。酒楼的人也挨个向受到波及的客人道歉,连翘他们这些没怎么受到影响的包厢也是一样,免了餐费。
这件事闹的很大,但平息的也很快。因为与马廷芳并不相熟,连翘没怎么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至于其他三人,因为对这种事情没有什么感触,就更加不放在心上了。等到事件平息,很快就离开了酒楼。
看了看怀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刘老板来到一家卖各种小吃和点心的铺子,道:“麻辣鸭头要二十个,称两斤油炸饵子,还有烟熏的肠子切一斤来...再来一卖板鸭、两包白糖糕!。”
刘老板笑呵呵地道:“多带些吃的过去慰问,这既能让大家记得好,又花费不了多少!”
连翘听到刘老板这样解释,心里赞叹他不愧是经商多年的老手了,很懂得收买人心呢!
有的老板认为员工的心情并不重要,反正他们在限定时间内要完成限定的工作,无论他们想不想。这种想法完全是将员工当成了机器上的零件...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天真的!
员工不是机器,他们是有想法的人!他们心情不好、消极怠工,哪怕出于工资的原因出工出力,那也是相当吝啬的。基本上老板设定的最低要求,达到最低要求就万岁了!甚至有很多达不到最低要求。
可是如果员工对老板、对集体有认可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结果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表面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实际上积极的氛围会让整个团队越来越好,最终的成绩也是天壤之别。
现在只不过是买一些零食过去慰问,既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又花不了多少钱,实在是惠而不费的典范了。
再次随刘老板去到《明光报》所在的四合院,果然,带去的吃的大受欢迎!唯一的抱怨在于没有带一些饮料过去——对于这个抱怨,刘老板只负责呵呵笑。这个时代的饮料很少,主流的就是酒水。但现在是上班时间,带酒水当然不是个老板该做的!
不过相对于刘老板带去的食物,大家显然更高兴的是连翘来了。甚至不止是《明光报》这边,四合院内其他报纸的人听说‘乔琏’来了,也纷纷来看新鲜...
主要是连翘名声在外,美女的名头可比宋志平和白明星两个大神招牌来的更有吸引力(报纸这边的从业者大多数都是男子来着)。再加上连翘出门少,就算参与交际场合也是几个朋友的场子。
这边这些人基本上没有见过‘乔琏’的真面目,这才有了相当大的好奇心!
对于连翘问的那些问题,也相当积极地有问必答!哪怕是按照规定不许给外人看的一些东西,也拿了出来。
当然了,也不是这边的员工昏了头了,而是三位老板都在场呢。真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了。既然老板们都笑呵呵的,那还担心什么呢。
因为《明光报》的人大方,连翘可以说是很直观地了解了一番一份报纸的筹备过程,以及筹备要点。其中只有内行人可以知道的关节,也通通解释的明明白白。
连翘看着过去几期《明光报》,感叹道:“只可惜报纸上不能印图画,不然这个内容的效果要好的多。”
连翘指着的是一个说今春京城流行衣服饰品的内容,只是文章,连一张图都没有。无论说的再天花乱坠,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
此时的报纸使用的是活字印刷,这种经过改良之后的活字印刷相当适合报纸的印刷。想要在活字印刷里套印图画,这也不是不行,只是相当麻烦。耗时耗力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费钱,成本可不小呢!
办报纸说到底也就是一桩生意,做生意本能地讨厌任何成本的提升。所以即便套印一些简图效果会好一些,老板们也不会去做——反正大家都是这样,何必自己要去当这个出头鸟呢?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其实这个时代办报纸的过程很简单,规划版面,然后根据版面做内容,审核无误之后将版面和内容交给印刷作坊,然后就可以等着出成品了。
至于说售卖的问题,这是蛇有蛇道鼠有鼠道了。有的报纸做的大,渠道就多,不只是本地销售,还能将报纸卖到外地去。而报纸规模小的,甚至连办报许可都没有拿到的,就只能请人沿街发卖、放在杂货铺卖...
像是报童唱卖、书铺定时发售,这些就轮不上了。
“《明光报》才办了半年多,如今已经能售卖三千多份了...如今正筹办着改成日报呢。”报纸这边的喜气洋洋地对连翘道。
连翘以往就知道,在苏州和嘉定那边,一份售卖量在一千份左右的报纸就能够存活了。虽然谈不上赚钱,但至少不亏钱。她不了解京城这边的物价,但还是特意问了一下——京城米珠薪桂,确实要求高一些,据说至少要一千五百份的出售量才能存活!
这也就是说,其实大量的报纸在最早期的时候都是在亏本做的,图的就是将来做起来了能赚钱!别看现在《明光报》出售三四千份成绩很不错的样子,实际上考虑到前期投入,这个时候还没有回本呢!
再加上改成日报肯定还要花钱......
这也是为什么急切地想要改日报的原因,日报赚钱啊!
“报纸就是这样,先头觉得不太赚,但只要办起来了,后头就会越来越赚!而且稳当...只要自己不乱来,报纸总是能稳定收入的。”这也是这些人的老生常谈了。
主要是在现今的消费习惯下,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比较长情。一旦习惯了订购阅读某份报纸,这份报纸只要不是让人失望透顶,基本上都会持续订购。
连翘花了很长时间了解办报纸的相关知识,但是对《明光报》本身并没有看太多。《明光报》本身就是一份挺普通的月报,这种报纸连翘不知道看了多少了!普通的纸张、普通的印刷...其实也不能说他普通,应该说市面上所有的报纸都是这样的。
基本上就是最基本的样子,灰白色的次等纸张,上面印着某种接近楷体的小字——若是那种非常贫穷的小报,说不定还会因为舍不得找一家好点的印刷作坊,最后印的字迹模糊。
就连版面的设计,也大多数是方方正正的样子,没有多少设计感。
之所以会这个样子,有两大主要原因。一个是没钱,另一个是大家没有觉醒设计意识。
没钱很好理解,一份报纸的售价摆在那里,印刷品的成本也一目了然。本来大家就是做的薄利多销生意,报纸有任何一点点成本的增加,都有可能吃掉利润!这种时候除非是涨价,不然不能解决问题。
然而涨价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读者会改买其他的报纸。报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互相之间替代性也很强。除非是那种有当红小说连载的报纸,不然的话谁也不敢涨价。
而当红的报纸为了增强竞争力,也不会乱涨价。实际上他们利润点不只是卖报纸本身的钱,还有广告费!小报接不到广告,再不然接到广告价钱也很微薄。但是当红报纸不一样,版面算钱明码标价,利润相当可观!
只不过敢于叫出这样高的广告费,底气就在于销售量。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会做这种‘没必要’的抬价,给自己找麻烦。
另外的问题就是大家没有相关的意识,报业发展起来才四十年而已,进入黄金年代的时间更是不长。而且这个时代相较于后世,发展节奏又要慢很多。这样一来,关于报纸的开发,大家其实做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这么做。
报纸就保持着非常原始的样子,和最初的邸报很像。
这些都是连翘平常看报就能注意到的事情,当时不觉得有什么,或者说就是觉得有什么,也懒得去想自己能做点什么。
这一次就不同了,她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还真就萌生出了做一份报纸的念头——不是为了赚钱,就为了让其他人知道,报纸可以办成这样!当然了,能够赚钱就更好了。
对于现在的连翘来说,钱早就够用了。她又没有多少花钱的地方...至少相对她赚钱的速度,她花钱并不多,所以对于钱财的欲望并不很大。这也不是她在装模作样,她本身也喜欢各种享受,但是突破一个标准之后,她提升的动力就不大了。
可能这就是原本普通出身养成的小老百姓心态在作祟吧...总之,就这么点出息了。
相比较赚钱,由这个事业得到的成就感反而是更重要的。而且话说回来,这个时代办报纸,办的好了固然赚钱,但其实顶了天也就是那么多的赚头,并不会比别的生意多赚多少。
连翘若真是向钱看,那还不如多研究研究这个时代的票券,对于她来说赚钱更多,而且还省心省力。
离开《明光报》所在的四合院的时候,宋志平注意到连翘一直在出神。便问道:“是有什么难题吗?怎么见你一直在想事情?”
连翘回过神来,发现宋志平在问她。顿了顿才明白他刚才问了她什么,微笑着摇了摇头:“其实没什么,只是觉得我也想办一份报纸,而且要办和时下不同的报纸。”
不等宋志平说什么,旁边的白明星先笑起来:“你就是这样,连办个报纸也要与别人不同!只是这有什么必要么?一份报纸再不同又能不同到哪里去?”
连翘确实上前快步走了几步,然后转身看着宋志平和白明星两人,眼神明亮:“这个啊,当然要办的不同!若是和大家办的一样,那我为什么要让这世上多这一份报纸——纯粹是多他一份不多,少他一份不少啊!有那个花心思的时间,我在家舒舒服服玩儿不行么?”
这一句话倒是将白明星的嘴给堵住了...连翘当然不知道这个时候她看起来有多招人喜欢!这个女孩子浑身沐浴在黄昏的橙色光中,明明已经日薄西山了,但依旧能点亮这个世界!
她相信着自己能改变世界!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
第451章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眼见已经到了四月。原本春天的户外活动不再适宜,就算是朋友聚会之类,都会选在茶楼酒舍之中,再不然也是城郊的园子,图一个凉爽轻快。这一日京城郊外红叶寺旁的‘张园’就是这样,被鼎鼎有名的女作者‘万氏’马廷芳给包了下来,请同行们都去聚一聚。
这种事情是很少见的,毕竟马廷芳有一重寡妇身份,现代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还是有一定忌讳的。也因为这个身份,马廷芳自己虽然偶尔参与交际活动,却几乎没有自己举办活动、呼朋唤友。
这在普通人身上尚算寻常,但是放在总是热热闹闹的小说业里,就算得上是深居简出了——大概是报纸上总是喜欢说这些作者们如何玩乐的,在大众眼里作者们基本上都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呢。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误解是存在的。
每年因此入行的新人不少,这一点就和后世的少年少女因为偶像明星的光鲜亮丽而入行做练习生是一个道理。他们显然不明白这一条路有多辛苦,最后成功的寥寥无几。相比起成为最后成功的那一个,更大的可能是被失败所击倒!
马廷芳办出这样大的聚会,可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了。不过对于知道内情的同行们来说,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毕竟这一次的聚会不仅仅是为了玩乐,表面上的主题可是‘封笔大会’。至于更深层的意思,则是马廷芳要嫁人了,这也算是告别会。
不只是她告别单身,更重要的是告别现在交往的这些同行朋友。毕竟她嫁的那位富商,显然不打算让她继续和这个圈子里的人接触...至少不可能毫无顾忌地接触。
虽然最开始对马廷芳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她的身份加持,那种明星一样的光环很吸引人。但是真正将对方放进自己的后宅,看法就会发生变化。后世很多女明星嫁入豪门之后也基本告别了工作,只能说古今很多事情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是普普通通的聚会,宋志平不来也就罢了,毕竟他自觉和马廷芳并不怎么熟悉。再加上从白明星他们那里知道,马廷芳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他当成了‘目标’...更觉得尴尬了,完全不像再进行接触。
但是今天这算是‘封笔’,意义就不同了。事实上,对于一个知名作者来说,没有比‘封笔’更大的场面了!或许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出道’。但是大多数人出道的时候最多只能称得上是小有名气,这种情况下的场面,再大又能有多大?
根据这一行社交场上的潜规则,除非两人有着深仇大恨,不然的话宋志平是肯定要过来的——如果马廷芳是一个无名小卒的话,宋志平倒是不用来了。然而如果是无名小卒的话,根本不用封笔大会这种东西。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永恒难题。
对于宋志平来说,唯一友好的是这次的场面很大,基本上他的朋友也来了。而且估计这么多的人,马廷芳要满场照顾到,估计也不会在他身上花多少时间,即使他在行内的地位高出众人。
从本心来说,宋志平还是不太想接触马廷芳的...毕竟曾经是那么尴尬的关系【他单方面这样认为】。
宋志平并不是一个人过来的,白明星和他一起。两人在‘张园’门口的时候就遇到了大量的熟人,白明星忍不住感叹:“今天只怕稍微有些名气的都来了吧?”
其实也有没有名气的作者,这些作者虽然还没有扬名,但通过自己的人脉搞到了邀请函,也过来蹭蹭热闹,这是行内很常见的事情。
“在意那些做什么,先去见一见主人才是应当的。”宋志平虽然觉得面对马廷芳有些尴尬,但是这种聚会先见一见主人也是礼节。而且他估计,人这样多的聚会,也就是开头见一见了,后面估计就没有单独见面的机会了。
实际上开头的见主人也不是单独,好些人前后脚赶在了一切,虽然马廷芳肯定是会单独和宋志平、白明星他们说话,但确实不算是单独见面。
出来之后白明星就忍不住摇头:“我今日才知道,京城有这样多的出名作者——对了你看到刚才的万夫人了吗?啧啧啧,所以才说女人厉害啊!我记得你上次和她见面的时候,她还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