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三春景
时间:2019-05-16 05:52:01

  在信息便捷的现代社会,大家更加习惯‘碎片化’处理,娱乐被碎片化,阅读当然也是。而杂志和杂志文章,相较于短小精悍的一个推特一个微博,真的没什么优势,人们都懒得看了。
  事实上,身处在那个环境当中,连翘少年时代还算是有看杂志的习惯,但等到进入大学,开始放开了使用智能手机,杂志阅读的习惯就说再见了。现在让她回忆现代杂志的一些东西,她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连翘本就不必死扣着‘杂志’一样,实际上媒体的那些东西都可以拿来借鉴。她很清楚,民众对那些东西感兴趣,有些东西即使时光流传几百年,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爱好也不会变!
  于是有了《天下女报》中教大家穿衣、化妆的内容,后世好多穿搭博主、美妆博主呢!所以有了教女子主妇技能的内容,后世的多的是公众号文章传播生活小常识,这个也差不多......
  这些内容在第二期的《天下女报》中有所延续,另外,第二期的《天下女报》还出现了新内容...征友环节!
  这个点子也是连翘最新想到的,她想起了她那个世界她父母那一辈流行的一种活动,交笔友!
  很多年轻人会在报纸杂志上登载征友启事,如果对这个人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公布的邮政地址写信。两个人鸿雁传书,说不定就有了一份真挚的友谊。
  在那个时代娱乐活动是很少的,人们有限的娱乐也就是看电影、看文艺性的杂志之类了。而且这种娱乐活动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算是一种颇有档次的事情。毕竟,如果生活在比较闭塞的地方,又或者根本没有那个闲钱和闲时间,也就讲究不起来这些了。
  而同样的,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也不是很容易。手机才刚刚在国内出现,拥有的人都是真正的‘大款’。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手机,其功能也会让后来一辈人吐血——又大又笨重,而且相当不好用,信号稍微差一些就会沦为纯粹的板砖。
  甚至,就算是电话其实也很不普及!有的时候一个乡镇就那么几部电话而已!
  这种情况下,人们日常交往中,信件还保留着。特别是对文艺青年来说,这甚至是主流的交往方式。
  人们虽然不会像古代一样,一辈子都离不开方圆一块小地方,但没有特殊的原因的话,大多数人的交际圈子也确实就局限在了那一个小地方。
  是交笔友这个活动打破了这道藩篱,人们通过交笔友的方式认识很多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地方小,有的时候抬眼望过去,竟然没有一个生活中认识的人可以一起谈论诗歌、电影、哲学......
  交笔友这个活动显然改变了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没有见过面,不知道他/她是美是丑,是贫穷是富裕,但那些都不重要,只因为我们彼此志趣相投,所以成为了朋友。在信件中,我们可以交流彼此的知趣、传递相护的友谊之心......
  这大概就是后来大家热衷于交网友的由来了吧。只不过交网友显然比交笔友成本低下的多,所以对这个行为大家也就随便了很多,有的时候随便就加了网友,由此显得网友的水平良莠不齐。
  这个时代的寄信费用不算便宜,但也不能说贵,就算是穷人家,偶尔写家书也不是什么大事。当然,如果频繁地书信往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考虑到能够阅读《天下女报》的都是有钱有闲的女子,交笔友对于她们来说显然是一件轻易能够负担的事情。
  征友环节其实很简单,至少在这一期《天下女报》很简单,就是一个通知而已。告诉大家征友是怎么回事,如果大家有意征友,就可以来信《天下女报》编辑部。当然,也不是谁都可以上征友启事,得裁下《天下女报》的特殊印花才可以。也就是说,没有买新一期《天下女报》的人没有资格登征友启事。
  这倒不是连翘一定要设置门槛,这个做法一方面可以刺激《天下女报》销量,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可以稍微限制登征友启事的人数。
  一开始或许尝试这个的人会少一点,但连翘丝毫不怀疑之后的人数会增多,增多到一个不可小觑的地步——《天下女报》可以为征友启事留版面,但总不能大半本杂志都是征友启事吧!
  为了做表率,连翘让宋文静先找了几个还在上学的小姑娘,得到她们的同意之后,将他们家附近可以代接信件的邮寄点地址登了上去,再加上各自的介绍词(就是强调自己喜欢什么,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这些)。
  这种不登真实地址的做法当然是保护这些女孩子......
  新的一期《天下女报》发售了,上面的各种栏目延续了第一期的内容,只不过有了第一期的经验,做了一些优化调整而已。这也很正常,成功的报纸不需要改变,之前既然已经是受大家欢迎的了,为什么还要动这动那?
  相反,一份失败的,无法获得读者,或者渐渐失去读者的报纸,要么死,要么就只能大动干戈地改革了。
  无论是少女还是少妇,读者们显然对《天下女报》很满意!还从来没有一份报纸像《天下女报》一样,完全符合她们的喜好,甚至她们之前没有想到,但现在出现了之后她们才知道自己会喜欢的内容也出现了!
  惊喜、合适!除了这些话她们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大概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小贵?不过,《天下女报》印刷、装帧都十分精美,她们心里有本账,知道值这个价钱。而且一般来说,能让女孩子识字的家庭,大多也能承担这样一个小小开支。
  所以这个缺点也就不是不能够忍受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新出来一个征友栏目,大家一时之间有点拿不准这算是什么。
  但即使心里有点迟疑,大家也被征友栏目的广告打动了——就是交朋友那一套!要知道即使是连翘那个时代,往前稍微一点,人们也会有寻找一个能够精神交流的朋友的需求,何况是这个世界了!
  这个世界所处的时代,女性的生活比以前稍微有活力了一些,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她们依旧非常空虚。特别是那些受过教育的女性,正是因为受过教育,她们才容易想的更多,更有交流思想的迫切性。
  狭小的生活区间让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的出现几率降低,而想要拓宽交友空间,这简直是千难万难。
  这个时候《天下女报》交笔友的活动简直就是指路明灯一样的存在,广告词里面关于知心好友的描述完全击中内心!大家一下就活跃起来了,有的人想到就去做,开始冥思苦想交友的介绍词。而有的人却是想做而不敢做,心里想了好久,最后还是无法下定决心迈出这一步。
  但无论是哪一种,《天下女报》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时候业界的反应会稍微慢一些,征友启事这种东西第一次出现,大家隐隐约约觉得或许是个好东西。但在真正看到成果之前也很难有顶级大报会去学——这种大报内部往往山头林立,各种力量盘根错节,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本来就很难。
  更何况看到别人的新东西就跟着做...这不等于是听风就是雨?大报是不可能做这些事的。
  也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天下女报》大概会成为最近独一份做征友启事的。可以想见,如果这个做成功了,立刻就会有大量地报纸跟进,毕竟这个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但连翘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事情,这也没有必要担心。《天下女报》又没有打算靠征友启事如何如何,做这个只不过是众多想法中的一个而已。而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定会有回报,至少《天下女报》可以借此进一步扬名,在大众眼中流下更深的印象。
  等到日后大量的报纸都去做征友启事的时候,这个好处可就没有了!
  而因为《天下女报》走红,连翘和许文华进一步成为社交场合的红人。原本他们固然是报业和小说业通吃,但在报业始终有一种‘客人’的感觉,更多是被当场是摆设、吉祥物。
  现在不一样了,小说业中海油其他人也对办报,从轰轰烈烈的办报大潮中分一杯羹有兴趣。而报业本身呢,对于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干大事,办了一份这样成功的报纸的人相当推崇!
  如果是完全的外来者,报业或许还会表现的矜持一些,等过一段时间才向《天下女报》的老板表示接纳。但许文华和连翘也算是半个报业人了,和报业中很多大佬熟的不行,这个时候也没人当他们新来的,有什么报业内部的事情也不忘记叫上他们。
  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连翘和许文华报纸做的成功,得到了同行的尊重,以及本身巨大的光环起了作用。还有一点,《天下女报》没有瓜分走已有的蛋糕!而是开辟了新的市场——既然不是动了自家面包和黄油的混蛋,大家自然也就乐的和睦啦!
 
 
第554章
  而就在连翘和报业的人谈笑风生,交往进一步加深,到处都是邀请,她只能用闭关写小说回避的时候。一封新的信件寄到了她的手上,让她再也闭关不下去了。这封信倒是没有说太多的事情,通篇就一件事情。
  玉梨班即将抵达苏州了!
  玉梨班是连翘在京城组织的戏班,她将这个原本的戏班改造成了一个话剧团!之后玉梨班的走红之路就相当顺畅。直到连翘离开京城的时候,他们都是京城众多戏班之中最红火的,每天的戏票都是供不应求,才放出来就销售一空。
  当初连翘离开京城的时候自然也对玉梨班有一番安排,玉梨班当时要在京城继续呆一段时间。然后就南下,中间经过各大城市进行表演。这些表演并不是为了能在当地站稳脚跟,而是为了获得全国范围的名气,为了传播话剧!
  连翘虽然丝毫没有藏私的意思,很快就将自己知道的关于话剧的知识告知了大众,写成了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由此也让一些见玉梨班红火,紧赶着就像办话剧团的人找到了指导意见。
  但即便是这样,话剧的底子还是太薄了一些,根本无法和那些土生土长的戏曲相比。
  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戏曲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在地方酝酿,不知道民间自有生长多少年才渐渐有了雏形。然后再经过人工雕琢,几代人的功夫,最终得到一门比较成熟的戏曲。
  这是时间和数代人无意识地发挥作用,这才水到渠成的。所以无论是民间接受度,还是戏曲团体的稳定程度,基本上都不用担心。
  话剧就不一样了,她没有这样的基础!稍稍有个不注意,就可能面临传播不下去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人为的,甚至有些揠苗助长地催发话剧的影响力显然是个办法。
  全国范围内的巡演,立刻让普罗大众知道了还有这样一种表演形式。
  说实在的,话剧相比起其他戏曲有着更加亲民的特点,更加生活化、贴近日常生活。这样一来即使还有一些守旧的人认为戏曲更雅、更美,话剧不过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话剧也能获得市井阶层的支持。
  而这一切背后的连翘很清楚,文艺形式这种东西从来就是一个从雅到俗的过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流行的一步步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甚至戏曲自家内部的演变也是在描述这个——昆曲多雅啊!到后来的京剧就亲民多了。
  话剧相对来说更亲民的属性使得同台竞技的话,话剧拥有比戏曲更强的生命力。而由连翘亲自操刀写下剧本,一开始就划出了话剧的高度,使得话剧从诞生起就没有被打落为底层娱乐,而是雅俗共赏,声势浩大。
  其实连翘自从回到苏州家乡之后就一直有收到玉梨班负责人的信件,大多是报告一下最近的工作。其他的,随信而来的都是一些报纸。这些报纸都来自玉梨班巡演的城市,上面报导了玉梨班演出的空前盛况。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给连翘报喜,隐晦地暗示玉梨班完成了使命。
  对此,连翘当然知道玉梨班负责任是拣了好听的说,送来的也是饱含赞誉的报纸,至于那些‘反对派’自然是‘变成蝴蝶飞走啦’!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妨碍她因为这个满意,能有这样的报导,至少说明了玉梨班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话剧也确实打开了门路。
  各个地方的人看到话剧之后自然有受到影响要办话剧的,即使一开始会很粗陋,但确实是一个大发展的开始。再加上京城那边已经逐渐发育的幼苗...连翘就不用担心自己费心鼓捣出来的话剧团最后也就火了一个玉梨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她想要做出更大的事业,造成更大的影响。如果只是为了捧红一个玉梨班,当初她大可以捧一个传统戏班,何必要大费周章地弄话剧?
  等到日后玉梨班到了苏州...无论是打算长留苏州,还是打算四处巡演,都会进一步催发话剧这一门表演艺术——连翘再没什么可忧虑的了。
  玉梨班这一路南下,遇到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就会停留个三五天进行表演。这样走走停停的,总算是在这个冬天里到达了金陵。这封信发信的地点就是金陵,想到金陵离苏州已经不远,就算路上还会有停留,这个时候也应该很快抵达苏州。
  连翘并没有多想,首先就写信给了自己熟悉的戏园子老板,请人这个冬天里租借一个戏园子给自己。
  这本身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这种租赁活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连翘就算不去找戏园子老板,直接去牙行找经纪人也能迅速解决。只不过如果直接找这种戏园子背后的老板,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
  连翘不需要费心防着经纪人,而且到手的肯定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的‘优质资源’。
  当然,前提是要和戏园子背后的老板有交情。不然的话,不要说帮忙办事了,就是求人都不知道往哪里走!
  连翘的计划是,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干脆让玉梨班在苏州过冬,顺便让苏州的父老乡亲们好好看看话剧。等到来年开春,天气好转,再送玉梨班南下,去到福州、广州巡演。
  之后,玉梨班要是喜欢巡演生涯,连翘就支持他们巡演,即使这会导致连翘赚不到钱(相较于在一个地方扎根,巡演其实又辛苦,钱赚的又少)。如果玉梨班打算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连翘推荐苏州。
  一方面,这里是连翘的大本营,可以关照他们。另一方面,苏州也是天下第一等的大都市,这里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足够养出话剧产业。另外就是玉梨班的背景了,这个戏班原本就是一个苏戏班子!
  好多人原来是苏州人!即使后来有重组,有大量招人。但因为老成员就是苏州人,在挑人的时候倾向于挑同乡。所以时至今日,玉梨班还是苏州人居多。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呆在家乡显然是更快乐的......
  即使投身戏剧这个行业就等于是抛弃了家乡——这个时代戏剧是贱业,只有很穷的地方才会大量地出戏子。而贫穷的地方显然无法支撑兴盛的娱乐业,所以戏班子得离开家乡,去到大城市发展......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