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黄姜
时间:2019-10-18 08:45:53

  “在下袁家袁十二,久仰狂士葛蕤之名。”袁管事袁十二,当然不是名‘十二’,而是指在袁家青年一辈中排行十二。
  “不敢不敢,老朽葛蕤,忝为‘炎军’夏首领之师,受命守治后方。”
  狂士
  葛蕤之名,就是在如今的士林中也是有着不小名声的,毕竟少有名列贡士榜前茅的科举学子,会因见不惯朝廷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进士功名,甩袖离京。
  不管葛蕤遇‘污流’却避之,而非淌身其中奋力治理的态度,是否正确。但他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名声,是打出去了的,在沉寂许久后以‘炎军’首领之师复出,对夏简戟和‘炎军’,有着不小的名声加成作用。
  两人一番客气,又经一番你进我退的试探,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袁十二如今已过而立,离不惑之年也不远了,但和他第一次来太白县时的模样相差并不大,可见保养得很好。
  “......在下与夏首领打交道已久,对夏首领很是看好。何况我袁家本就在做粮食生意,天南海北的生意都做,太白县这里的生意自然也做得。”
  葛蕤捋着一把青髯,笑容很温和:“承蒙看重,老朽亦对夏首领这个徒儿信赖非常,他乃天命所归之人,老朽信他定能成就一番大功绩。”
  “葛先生说得很对。”袁十二深以为然的样子,又继续说起正事来,“粮食的价格嘛,便以一升三十文钱来算,葛先生以为如何?”
  三十文钱一升麦子的粮价,这还是在大旱之前,没有改革赋役法之前的价格,后来是一涨再涨,尤其是在大旱时候,已经涨到一百文钱一升麦子,也有求无粮了。
  如今三十文钱一升的麦子,运进太白县来卖,基本就相当于白送给他们了。袁家没有趁着战乱发横财,而是几乎白送他们粮食,这说明他们是看好‘炎军’的,这是在提前投资以求一个开国功臣的位子......
  袁家是大昭首富,开辟的商道遍布大昭,运输的商队通行各地,就算如今世道混乱有所削减,实力却依旧是数一数二的。能得袁家投资,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长安的袁家祖宅及城郊庄园,被西迁的大昭皇亲所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袁家资助起义军是情有可原。况且,如今天下大乱,大昭覆灭改朝换代几乎已是必然的了,商人投机、资助起义军,也是寻常之举。
  袁家必然不止资助了他们‘炎军’,邺城‘言军’和宛陵‘米谷军’,想必也是有资助的,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后究竟是谁问鼎天下,就看各自的能耐了!
  葛蕤:“袁家实在厚道,今日相帮之情‘炎军’铭记于心,若来日......必定让袁家的资助能物超所值。”
  商人投机,自然就以利益相换,他代表‘炎军’来此,言语客气些代表了‘炎军’的涵养,却不必感恩戴德,毕竟‘炎军’以后或许是能问鼎天下的,如今要端着合适的架子,要让人敬畏着不能太随便了。
  袁十二自然也懂这些。袁家到底是商人,还能指望起义军‘炎军’——日后或许能问鼎最高的存在,就为了短期的粮食帮助,而对他们卑躬屈膝?那不可能的。便是现在果真太过‘礼贤下士’,他们也不敢受,受了的话,日后是祸不是福。
  袁十二对太白县的事情知道不少,有高产粮在,‘炎军’缺粮只是一时的,挺过这个难关,明年夏收之后缺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若现在不帮,他们袁家再想投机也没有机会了,这时候自然是要拿出真诚的态度来,才最划算。
  “哈哈哈。”袁十二回以朗笑,两人心照不宣。
  “粮食的事就这样说定了。关于进贡皇室鲜蘑这事,还得继续进贡,如此一来也方便商队运粮进来。”
  姜夏两家栽培的鲜蘑,竟然是卖与袁家进贡给了皇室这事,葛蕤也是最近才知晓的,知道后他对夏简戟的心性,也更有信心了,这事处理得很对,没有妄想去攀附不可能的‘皇
  商’身份。
  不过......“如今太白县已反的消息,怕是早已传进长安了,继续进贡鲜蘑还可行吗?”
  不仅太白县已反的消息,已经传进了长安,‘炎军’占据太白县全境后,又打下郿县和陈仓县两县的消息,想必也已经传到了大昭朝廷。
  因为夏简戟向北打下郿县后,没有一丝往东进犯长安的意思,而是转而向西占据陈仓县,长安这才没有立时出兵镇压,可能还在犹豫是打已成气候的邺城军,还是打才占了太白县、郿县和陈仓县三个县的‘炎军’。
  又或许,长安那边是怀着去川地征抓壮丁的军队的打算,回来时顺便剿灭了‘炎军’,这才没有动。
  袁十二神情中带了些嘲讽,对大昭朝廷的嘲讽。
  “葛先生,你以为一个只因向往长安古都、觉得‘北京’王气不足,就修建西京皇宫并西迁的大昭皇帝和朝廷,一个由喜爱豪奢享乐的宦官把持的朝廷,能有多聪明理智?
  温宁村‘采摘’的鲜蘑品相极好、味道鲜美,如今西京皇宫里的餐桌上,每顿都会出现采自秦岭,由袁家进贡的‘槐莪’和香菇。好享乐的皇帝及其宠臣,还有那些阉贼,可是一顿都离不了的!
  恐怕太白县起义后,他们第一担心的不是起义本身,反而是怕鲜蘑的进贡断了。”
  “如今,若袁家说鲜蘑进贡不断,他们怕是高兴都来不及!便是想到其他,恐怕也会选择相信,‘炎军’是看在大昭首富袁家的面子上,才允许袁家商队通行。”
  葛蕤听后一想,还真可能是这样。至于‘看在大昭首富袁家的面子’这话,他听听也就过了,到时论功行赏时直接论功就是。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后一旦进了太白县的袁家商队,都给紧紧看住了,不让他们走不该走的路、不让他们看见不该看的东西。或者,直接就在进入太白县的关□□接粮食和鲜蘑,不让袁家商队入内。
  太白县后部三面环山,被秦岭环抱围住,做足保密事宜防止间谍潜入,这事要容易许多。
  既然如此,葛蕤欣然应允道:“如此最好了,毕竟卖与袁家进贡的鲜蘑所得的银钱,也算是一笔进项了,虽然不多,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哈哈哈!”
  粮食的事情,葛蕤与袁十二就此说定了,不多久袁十二就顺便运着进贡大昭皇室的鲜蘑,出了太白县。
  再过一两个月,就会送来约定好的粮食。
  守军编队完毕,粮食的事情也解决了,此两件最紧急的事情一旦安排妥当,葛蕤这才把精力投向炎军首领夫人姜秾所领导的秋播事宜上来。
 
 
第75章 
  夏婶作为夏简戟的母亲,若是夏简戟起义成功, 那她就是太后了。
  不论是为了彰显首领母亲的地位, 还是为了她的安全, 理所当然从温宁村搬到了县城里县衙后的官署里住着。
  姜秾作为夏简戟的妻子, 若是夏简戟问鼎天下后, 若无意外她就是原配皇后,与夏婶一样, 也搬到里县衙官署里来住着了。
  况且,以葛蕤的见解,有‘神农血脉后人’之称的姜秾,是‘炎军’最终能否横扫天下最为关键人物之一, 是除了夏简戟本人外‘炎军’最不可或缺的一人。
  有她在, 就有充足的粮食以供养军队。在乱世之中,粮食是比银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有了她一人,自此以后便都有了粮食。
  姜家是姜秾的娘家, 也是夏简戟的岳家, 以后或许就是国戚了。按理姜双五是要跟随夏简戟出去征战的, 然而到底他身份不同了,且相比起打仗他要更擅长种田,葛蕤提议将姜双五留了下来在后方耕种。
  于是姜家一家三口, 也跟着住在了县衙后的官署里。
  太白县是下县,并不多繁荣,不过县衙官署再怎么也不会多简陋的, 何况前任县令就住在这官署里,陈设布置很是精致豪华。前县令逃跑时来不及带走,就便宜了后来住进来的姜夏家两家人,都没用如何整理,只把被褥和个人用物搬来,就直接住了进去。
  如果县衙大堂算一进院子的话,后面的官署就是两进四合院样式的院子,姜夏两家人一家住一进院子,再加上雇佣的两个洒扫和浆洗婆子,相比温宁村的黄泥蓬草房住着算很宽敞了。
  关于自家儿子/女婿揭竿起义这事,夏婶和周翠娘他们并不觉得多高兴。
  他们曾经历过逃荒,见过的饿死或被朝廷军队‘平乱’的难民也有不少,加上后来朝廷不时增派的苛捐杂税,以及又发生了折银交纳赋役银的事,心中早已对朝廷没了敬畏。
  有人推翻朝廷的话,他们偷乐还来不及呢!并不会对朝廷多忠心。
  但是,带头反了朝廷的是夏简戟,是他们的亲人!与不相干的什么人起义了,自然是不一样的。
  如今夏简戟征战在外,刀剑无眼,生怕什么时候就传来噩耗。他们现在哪有心思去摆款、去享受?
  所以,哪怕县里人都对他们很是尊敬,他们也无心摆款享受。
  他们依旧亲自做饭,卷起裤脚下地耕种,本来葛蕤还想给多配些使唤的丫鬟小厮的,最终也只同意了雇佣两个婆子负责两家的洒扫和浆洗。
  这两个婆子家中唯一的孙子都跟在夏简戟身边,也不怕他们对姜夏两家人起坏心。本来她们孙子是不必外出征战的,然则两个年轻人有建功立业的雄心,硬是与他们阿爹互换位子,跟着出去征战了,就像王五七、张武壮和葛圭章等人一样。
  温宁村里的村民,除了沈甜跟着到了县城与姜秾作伴外,其他人都没有搬到县城里来,他们现在有家有田住得好好的,没必要亦不愿意搬迁。
  不过,他们对夏简戟揭竿起义这事,在担心和不看好之余,心里又藏着隐秘的期待和默默的祝愿。毕竟若是夏简戟起义成功了,他们作为同村父老乡亲总能沾点光,就算他们实际上没有亲缘牵绊、要说沾多少便宜也不可能,但总归不会再受官员的欺负吧?
  就算夏简戟起义败了,法不责众,大昭朝廷也不会诛他们九族,他们还是在盼着‘炎军’起义成功的同时,好好的耕田种地且栽培蘑菇罢!
  除了那些隐秘的打算外,还有感谢。
  像是先前与姜家(后来延伸到儿女亲家夏家)关系不好的严家严婶,因为夏简戟起义了,才把他儿子留在县
  里,虽也被编入了军队,但到底不用再去为朝廷打仗,还吃不饱饭了!绝望之后陡然有了希望,严婶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于是摒弃前嫌,她怕儿子挨饿受冻到县城送些衣服和吃食时,顺便就去县衙真诚地拜谢了一趟。
  像是这样心存感谢的,严婶只是众人之中的一个,县里的许许多多人都是一样。
  在感谢之余,又还很敬畏夏简戟和姜秾。
  “虽然我没有亲历夏首领揭竿而起的当场,但我家孩他爹可就是‘炎军’中的一员啊!他亲眼所见,夏首领穿颈射杀两个朝廷狗将,喊出‘反了这大昭’时,突然间旱天响雷!风起云涌!一会儿上天就降下了甘霖!所以夏首领真是天命所归之人,我们‘炎军’定然能平安无事、横扫天下!”
  万人之中,究竟是谁射杀了朝廷两个总旗,又是谁喊出‘反了这大昭’的口号的,也说不清了,怕是只有当时围在夏简戟身边的几个亲近之人才知道。
  总而言之,都默认了是‘炎军’首领夏简戟。
  “是啊是啊,我是待在家里的,可我知道啊!当天中午明明天上万里晴空,可陡然就打起闷雷,再就下起雨来!在此之前,可是一点下雨前的征兆都没有,除开是上天为夏首领归位天命表示庆贺之外,再没其他说法了!”
  这时的人,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笃信鬼神,对一些神异之说,非常轻松就能接受了。
  何况当时的情景确实神异,万人亲见!再加上后期舆论造势做的好,如今后方留守的‘炎军’和县中老弱妇孺——前方征战的‘炎军’想必也不例外,都已经深信夏简戟所率‘炎军’,是天命所归!
  相应地,县中百姓也深信夏首领之妻姜秾,她确为神农的血脉后人,当称‘在世小神农’!
  任谁在县衙里根据自家田亩多少,领到相应重量的麦种,看过了麦粒硕大饱满的样子后,都会觉得不一般!
  再说了,还有好些人亲眼见过县郊小山包上长在田里的麦子呢,那还能有假?!
  而且,首领夫人能拿出来这么多麦种分发给他们,本身就说明温宁村有余粮,进而说明他们每年的收成不错,最后不就刚好说明了:传言亩收八百斤的麦子,确是存在的……
  于是,夫人让他们烧火粪给麦子施底肥?好的好的,按照夫人说的做!
  夫人让调配拌种剂,给麦种拌上药粉以防治病害和虫害?马上马上,立即调配拌种剂!
  夫人让仔细用锄头刨坑之后,将麦种丢进去掩上,而不是随意的抛撒麦种?没问题没问题,种庄稼嘛就该精耕细作!
  分发给县中百姓的麦种,是姜秾在把自家存的多余麦种拿出来后,又拿银子去向温宁村的人家买来的。嗯,今夏收的新麦全部都买来了,银子不够是先赊欠着的。
  温宁村的人说理智现实也是真的,但他们对姜秾的喜爱和感谢,也是没有作假的。赊欠着银子买麦种?换做旁人,那是门儿都没有!但如今是姜秾的话,村民们就没有不同意的。
  别说他们相信秾娃儿的人品,便是真万一还不上欠银,那也是她有不得已的苦衷,那欠银便算作是他们付给她这些年带着他们发家致富的酬劳了。反正只是一季麦子而已,家中地窖里还存着一两年的陈麦呢,饿不着!
  虽因干旱,今夏麦子亩收未能达到预期中的八百斤,但也在五六百斤间徘徊,所以今夏全村收的‘高产三代’小麦也有近十万斤了!
  因为下了雨,原定秋播‘耐旱二代’小麦的,还来得及换的都赶紧换成‘高产三代’了,这用去了一些麦种,但也还剩下八.九千。那些剩下来的‘耐旱二代’麦种,刚好可以分发到实在无法担
  水浇灌的山地陡坡去播种。因此换种这事,也并不影响什么。
  再加上县郊小山包种的也是‘高产三代’小麦,今夏新收了近三万斤小麦,加在一起,也有十三四万斤麦种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