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农)——黄姜
时间:2019-10-18 08:45:53

  至此,炎军便占据了西南川蜀,西北陇西,北部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好大一块地盘呢。
  从炎军地盘再往西北和北边去,便是草原和戈壁上的蛮夷地盘,往东边和东北便就分别是邺城军和后昭。
  至于南边的米谷军,也趁着动荡时候迅速向外扩张,占据了江南和荆湘大片肥沃的地盘。
  与炎军相比,米谷军得的实惠要大得多了,毕竟早在前朝——不、该说前前朝了,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完成,大昭时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全在南边了。
  南边地盘才是好地盘啊,炎军还不说,米谷军的近邻邺城军(燕军)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大昭灭亡,之后的年号便乱了。
  翻过年坎,(后)昭国境内可称景秀元年,(后)燕国境内可称武元元年,但米谷军境内和炎军境内,就没个正经年号了,总不好用别国年号纪元吧?
  于是,开年春天,等夏简戟回到北地后,就有人劝谏:建国称王的时机已到。
 
 
第92章 
  夏简戟南入川蜀时, 是奔着在南边待上个一两年时间去的,趁此机会也让百姓去休养生息,养得炎军兵多粮足。
  在这期间, 就让大昭朝廷、邺城军和米谷军相互之间去争斗,他们炎军先歇上一歇也好。
  奈何时局变化万端,总有人心不能提前尽数算计明白的事。
  因为升和帝迫不及待的, 要结束游幸‘行宫’之旅回去故都,结果就直直的送到了邺城军嘴里!
  一发既动,则全身动!随即言武威就地称王。实则与称帝也无异了, 毕竟都立国号为燕, 还定下‘武元’为开元年号。
  立即的,故都‘北京’有大昭皇族在旧臣拥立,复立大昭旗帜, 登基为帝,改元景秀。
  期间北地炎军捡漏捡的好,趁机就拿下长安府、陇西和关内三地,至此西南和西北大片地盘,便已尽归炎军。
  此种时局之下,夏简戟若还依照原计划滞留在川蜀, 就没有必要了。
  风起云涌的升和十八年过去, 来到第二年春天, 夏简戟和张武壮从川蜀回来了。
  南下时有五万大军,北归时就只带回来两万。
  并非是战损了,实际上攻打川蜀之地的伤亡不大、甚至伤亡不到万人, 余下那两三万兵力,是布防在了川蜀驻守。
  夏简戟的胜利北归,炎军上下是一片欢腾!
  尤其是姜秾,那真是由心而发的万分高兴。
  姜秾是再也不想有人来找她做决策了!攻城略地这事真的做起来,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带过的,出兵策略、粮草调运、大军践行、后勤支援……虽然这些事情都不用她去定策,葛蕤他们都事先有商有量地商议好了,再才来找她下令,但是事情一多吧,就很恼火!
  真是很打扰她做正事!巡看田间庄稼,指导百姓耕种方法,这些事都不能专心去做了。
  如今夏简戟回来了,那她这个象征意义上的决策者,就再也不用去发号施令了,终于能去专心种田(指导农事)了。
  西南和西北这么大一地盘里的农田,可是都归她管了,先要好好琢磨一下:那些田要怎么耕种呢?
  陇西的大片荒地戈壁,可以试着播种旱稻,或者‘耐旱三代’杂交小麦也能种。首先以陇西百姓和边军,实现自给自足为目标去努力吧……
  姜秾这个人的本性,众人是都看穿了。
  葛蕤他们见她,为终于不用再发号施令而高兴万分,那样子就像是甩掉什么大麻烦一样,也是心中莞尔。
  而夏简戟哪怕知道,她欢喜地迎接他的归来,只是因为终于能卸掉麻烦了,并非是纯粹为他这个人的归来而感到高兴,他也觉得受宠若惊了。
  可不得受宠若惊吗?难得她竟出城去迎接了他,甚至听说前两天知道他就快到了时,她都日思夜盼到茶饭不香了呢!
  他们夫妻之间,现在到底只是虚假情深,虽见过面都闲下来了后,难得都有话说,甚至‘热聊’到半夜,但终究只是在她睡熟之后,他给变成了相拥而眠而已。
  成为真正夫妻的契机,也是可等不可求啊――是天意非要等到她十八成年不可。
  ……
  “……升和帝亡后,言武威谎称得升和帝禅让,就地称王,立国号燕,并定元‘武元’;随即升和帝堂兄在北京登基为帝,复立大昭国祚,改元景秀;趁此之机,米谷军大胆出兵侵占南地沃土,如今南方大部已入其囊中。不过转眼之间,时势就已经巨变。
  因而臣下斗胆奏请,首领您是否也可顺应时势,择日称王?”
  在葛师葛蕤之后,诸葛评、姚青云、葛圭章
  和张武壮等,文士武将也纷纷上书,奏请夏简戟称王。
  炎军本就是起义军,揭竿而起反的很分明,称帝建国也没那必须名正言顺的顾虑。
  当然,像后昭那样复立大昭,言武威杀了升和帝却谎言得了禅让,打着名正言顺的旗子称王称帝,也不失为一种可行途经。
  炎军作为起义军,首领称帝再正常不过,然而,夏简戟却迟迟为应下这事。
  原因就在于,当初太白县起义之初,他亲口说过:‘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时,方为夏某称帝之日。如今尚且只踏出一步,不敢称王享乐,待夏某能护佑天下之民于安稳之时,才敢称帝以为国为民理政。’
  这里所谓的天下,眼下后昭、后燕和米谷军所占地盘,自也是被包含在内的,他们地盘上的百姓,也在‘天下万民’之属。
  眼下还没灭了‘天下’的其他势力,还只解救了部分百姓(万民)于水火,便先行称帝,那就是违背了起义誓师时他亲口所做的诺言。
  为帝者金口玉言,言而无信是不行的。
  “当初夏某于炎军阵前,当着众多炎军兵士的面,有亲口许诺: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时,方为夏某称帝之日。夏某又如何能言而无信?”夏简戟推却道。
  奏请未获批准,这事便暂时搁置了一段日子。
  ……
  直到春三月时,南边传来消息:米谷军首领之位,在又一番争斗之后,这次落在了联盟首领之一的周玉章手上。不过两日,周玉章立即便称了帝。
  立国号为越,建都江宁,开元烜阳。
  这时候,就只有炎军还没个正经名头,夏简戟还只被世人称作‘夏首领’,相比其他称帝的势力首领,在气势和地位上,似乎平白就低了一截。
  称帝这事不过早晚而已,而眼下夏简戟再不给自己一个名号,就要晚了。虽然本质上没多大区别,但时机已经成熟,宜早不宜迟嘛。
  “后昭、后燕与后越皆已建国称帝,唯余首领一人,以解救川蜀、陇西、关内和凤翔及长安几地众多百姓之功,却依旧无名无号!首领,称帝时机已到,不可再拖延了啊!”
  夏简戟言语坚决:“然话已出口,便不可更改,称帝是万万不可的,夏某不能言而无信。”
  这坚决之中,也是话中有话。
  文士们品出味儿来了,听懂了夏简戟的言下之意:既然不可称帝,那就先称王吧!
  在以前,称帝之前都是先行称王的,不管是前朝封的王、还是自称的王,在称帝之前必先称王。
  不过在近千年后的眼下,已经不再讲究那么多了,何况他们可是起义军,本就没指望名正言顺。就像是邺城军和米谷军,都是直接就称帝了。
  既然不可称帝,那就讲究一点,先称王吧。
  也算没违背当初的诺言。至于当初说的‘称王享乐’之语,联合前后语境便知该是‘称帝享乐’,口误罢了。
  因时势变化,就由葛蕤等人来为夏简戟的背信之举给遮掩过去,最终达成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为了更合乎名声,说明夏简戟称王确是众望所归,随即就有驻守府城四方营,以及城外大营共计五万的炎军,于一日正午时分,齐声呼喊: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请首领称王!赐我炎军王师之名!”
  ……
  五万炎军的齐声呼喊,声势震天,足有一刻方停。
  府城内外的百姓,自然是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消息很快便传开。
  不管是有人隐晦示下,还是自发领会上意――毕竟世上从不缺擅长审时度势的聪明人,总之夏简戟称王这事,呈现出了众望所归之势。
  因为紧随其后的是,陇西、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辖下各县,相继上呈万民书,请愿夏简戟称王。
  就连山脉相隔的川蜀之地,其中各府随后也都上呈了万民书,衷心请愿夏简戟称王。
  在此期间,更有各地士林中人、商界中人和各行各业之代表,到达凤翔府城,热烈请愿夏简戟称王。
  这般众望所归之下,夏简戟终于答应了称王:“冬至那日,于长安称王。”
  此时,正值夏收。
  凤翔府中的上等良田里,所种皆是‘高产二代’杂交小麦,又有火粪、绿肥、拌种剂和治病杀虫液等增产保产之好物,加之风调雨顺,凤翔府得了个大丰收!
  亩产竟果真有七八百斤之巨!传言竟并未有一丝一毫的诓骗!
  就连那些下等贫田里,种的分发给他们的黄米、粟米和豆子等杂粮,也都有往常丰收年景里的两倍之多!也是大丰收啊!
  值此大丰收之时,得知炎军首领要在冬天时称王,农人们自然而然就将称王这事,视为了一个吉兆!
  夏首领刚一答应称王,田里粮食就大丰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夏首领果真是天命所归之人,上苍都要以大丰收庆贺他称王!
  于是,在夏简戟称王这事上,百姓们是万分期待的,到这个时候了,就真的是众望所归了。
  等以后农人们发现,他们一年两年直至每年的麦子,都能亩产七八百斤时,他们前期时总是能归咎到其他合适的‘吉兆’上去的,直到每年都有这个亩产,最后习以为常了,才会慢慢不再去牵附什么吉兆。
  ……
  称王是为之后的称帝做准备,如果不想以后劳师动众,那么在称王的时候,就要把都城和国号这些,大致定下来。
  称王的王号,就是以后的国号,称王的地点,就做以后的都城。
  刚好,大昭花了十来年时间,耗费无数民力建造的长安西京皇宫,宫殿都还很新呢,能捡个现成的住。
  历史上有数个王朝定都于长安,那索性以后便也定都长安好了。
  就算不把长安当做称帝后的都城看待,去长安称王也更方便,地方都是现成的,比在凤翔府府城要好多了。
  都城暂时定下了,至于要定什么王号?或者说以后要定什么国号呢?
  中原这块大地上,王朝更迭无数,好些个国号都已经被用了,倒是有些难想 。
  从古至今,已有好些个重复的国号了,后人为了区分,或在国号前冠以方位——如:西夏,或在国号前加‘后’字用先后区分——如:后唐。
  夏简戟并不打算取一个已用过的国号,最终决定:“我们既称炎军,那便将王号定为‘炎’吧。”
  不是没有人想到用‘炎’做王号,但‘炎’这个字,都知道是取自‘炎帝’,而众所周知的是姜秾乃炎帝后人,若是以‘炎’做王号——以后还要做国号,未免会让人将王号国号,与夏简戟之妻姜秾联想起来……
  不过,既是夏简戟亲口说出来的,葛蕤点明了这方面顾虑,而夏简戟依旧坚持用‘炎’做王号――更甚至做国号,那也就依他的了。
  在葛蕤这里,他是很喜欢姜秾这个晚辈的,既然夏简戟有心、不想法避讳,那他又何必去多劝呢?秾娃儿那个孩子,当得起这份不能言明的殊荣。
  当然,明面上的说法,肯定是要遮掩一二的。不管世人和后人私下里怎么议论,但记在正史里的,还
  是要渊源深厚、涵义高深才好。
  “我中原百姓,莫不是炎黄子孙,以‘炎’做王号可时时告诫夏某及吾子孙,勿要重蹈大昭之覆辙,需得时刻心系百姓之安乐!
  且炎帝起于姜水之畔,我炎军又起于姜水之源,夏某承炎帝之志,如今亦是坐拥炎部旧地,定王号为‘炎’,再合适不过。”
  称王地点定在长安,王号确定是‘炎’,之后就要开始把六部各司等,这些朝堂及地方机构的章程拿出来。
  讨论过后,一致认为大昭的部司官职设置,本身上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坐位的人。
  于是,最后决定了承袭旧制 ,只在六部之外多加了一个‘农部’。
  ……
  时间过得很快,本来是早就应该要到长安去了的,但姜秾忙于陇西和关内的农事,夏简戟也愣是没打扰她,等到她主持完秋播之后,才出发往长安去。
  路上无聊,一日姜秾坐在马车上时,突然就想到了:
  夏简戟称王后,她的身份也就随之改变,她不再只是一个起义军首领之妻,更不再是一个农妇,而是要变成王后了,以后或许还是皇后……
  她再如何一心种田,也知道等她的身份变成王后――甚至皇后之后,再想要合离,就很难很难了。
  那时候的她与夏简戟,不再是一对普通夫妻,夫妻关系破裂之后,只有‘褫夺后位’,没有夫妻合离一说。
  姜秾意识到,当初她说的,只暂时占着夏简戟妻子的身份,等他找到心爱之人便合离这事,亟待解决。
  两人究竟是合是离,都要在夏简戟称王之前商定,否则就再无转圜之地。
 
 
第93章 
  十月将近, 天气日渐转凉, 距夏简戟冬至称王之日已经不远了。
  文臣武将一生最高兴莫过于拜相封侯,功成名就一身荣光时, 一干人喜笑颜开拥簇着夏简戟, 浩浩荡荡往长安而去。
  夏简戟和姜秾等人素行节俭, 有此带头作用之下,炎军上下的文士武将, 都没有养成乍富之后就极尽奢靡享乐的陋习。
  因而随行的行李都很简单, 从凤翔到长安去的车队规模, 连当初升和帝从长安急急逃回故都时的一半都没有。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