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小说,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
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他把周老之前的文章都找出来阅读研究过了,发现周老的风格,有着明显这个时代的特色,半文言半白话。
倒不是周老不能用文言写文,只不过涉及到西方的内容,还是白话更助于理解。
再说了,周老原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理解中西方差异,如果一味的文言文,说实话,估计许多百姓是看不懂的。
“周老,我先试试,如果不行的话,还要麻烦您提前准备好一篇,不能让《大公报》开了天窗。”
安西决定先写一篇看看,如果《大公报》那里通不过再说。
倒不是对自己的文笔没信心,只是他决定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也没办法,因而还要周老先准备一篇,不能都托给自己。
周老没有异议,让安西尽管写。
这个其实很简单,安西一下午就能搞定好几篇,因为他去过那些国家,也确实学过他们的文化历史。
做语言研究的,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政治氛围等方方面面。
因而在他眼里,中西方哪哪都是差异,就连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都能显示出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思维差异。
所以写这样的文章,对安西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是写小说出身的,不知觉就想代入趣味性,这和周老那种风格严谨,报告性的文章差别很大。
可能《大公报》为了保证报纸的严肃性,不会收容这类的文章。
当然,安西也不觉得读者接受不了,只是报纸风格不同而已。
李文谨是周老的学生,自从劝动周老写文之后,就一直亲自过来拿文,两年来风雨无阻。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这次他不仅拿到了周老的文章,顺便还有安西写的几篇。
李文谨当然明白周老的意思,也不含糊,当下就坐下来仔细阅读。
发到报纸上的文章,一般都不长,因为版面的限制,差不多限定在1000到3000字。
因而几篇文章看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到,这还是李文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篇的结果。
看完之后,他心里忍不住啧啧称奇,怪不得老师这么看重这位安先生。
绝对是才华横溢,这文章写的,让他一个十几年老编辑,都忍不住一品再品。
好文,文好,字也好。
只是,他的风格和老师相比,也差别太大了。
思考了好一会儿,李文谨才小心翼翼的开口,“老师,安先生的文章写的极好,如果能上《大公报》,是我们的荣幸。只是他和您的风格差别极大,如果同时登上去,会影响这个版面的统一性。”
虽然他的话语说的极为隐晦,但周老一听就明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你也觉得安西写的好吧?这是看到了更好的,就不想要我的了?”
李文谨心里一松,忍不住赔笑道,“哪能啊,安先生是您推荐的,文章又写的这么好,单独为他开辟一个版面都使得,只是您们的题材相撞,需要调整下时间,错开登报而已。”
周老摇摇头,“我之所以把安西推荐给你,就是不打算写了。这个版块是时候开辟新的内容了。安西的文章就很好,题材不变,但内容风格都有很大的改变。我帮你小子找了这么个有才华的作者,你小子要怎么感谢我啊。”
李文谨听完,知道老师做了决定就不会再改变,因此也不劝,而是顺着老师的话,“看老师您说的,您可是我老师,找老师帮忙哪里还需要感谢。”
周老笑呵呵,“厚脸皮的小子,我就算了,你可不能亏待了安西。”
“您放心,安先生的稿费按您的标准来,一千字五块大洋。”说着,他转向安西,“这里有四篇文章,总字数差不多9800,按一万字算,给您五十块。您看?”
安西没有异议,没想到在民国写文这么赚钱?不过这可能是周老的原因,像周老这样顶尖的学者,拿的应该是最高的稿费。
而李文谨因为老师的介绍,给了他相同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为他文章值得。
怪不得说民国的文人值钱,有名气的作家,几个月的稿费就能买下一座四合院。
想他这一下午就挣了五十,那每个月得多挣多少啊?
还是算了,做周老的助教才是本职,虽然那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上他这一下午的收入!
第298章 民国寻亲10
安西的事业进行的很顺利,正式成为了北平的老师,先挂靠在周老名下,做助教半年。
等下学期开始,就可以开班授课,成为正式的教授。
报社那边,安西的文章一经发出,立刻引来了许多热议,读者对文章的反响很好,纷纷寄信过来询问,关于文章里提到的各种差异化。
这样的热度,不仅让板块更新的影响消于无形,反而带来了许多新的订阅,很多人都是在看过别人手里的报纸后,喜欢安西的文章,然后买一份收藏。
李文谨看着增加的销量,又想到了安西高产的能力,胆大的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中西方差异这个版块固定,两周发一次变为每期都有。
安西想想那每个月差不多到手的五十块,也没拒绝,答应了下来。
事业这边进行的如火如荼,可寻求那边,一点消息也没有。
随着《大公报》第一则寻人启事登出,陆陆续续的,北平其他几家比较大的报社,也登报了。
可是却没有一人反馈,甚至连说认识方家的人都没有。
这就不得不让安西怀疑,也许方家来的并不是北平。
可客栈的伙计也没道理说谎,难道他们只是从北平路过,去了别的地方?
那他要怎么找到人?
这事困扰了安西几天,但看着两个小家伙日渐活泼可爱,在韩老夫人教导下,越来越懂事的样子,也就暂时放下了。
罢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再说吧。
晚上,安西和周老一起下班,去周家接两个孩子,被韩老夫人叫住了,“安西,你们现在还住在酒店吗?”
“是的。”因为想等找到两孩子的亲人,他再考虑定居的事,没想到自己先找到工作了,孩子亲人这边,还了无音讯。
“是这样的,你们一直住在酒店也不方便,隔壁的有一处院子要出租,主人家是我和老周的好友,他们一家要出国了,但这房子是祖宅,舍不得卖,就想着租出去。毕竟长时间不住,房子就老的快。他们一说,我就想到了你,如果你们住在隔壁,我带两个孩子也方便,省的你们一来一回的跑了。”韩老夫人道。
安西听闻,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周老的院子是那种正统的四合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共六间,另外还有专门的厨房卫生间杂物房。
院子很大,收拾的很雅致,一边种着两颗大树,沿着围墙,有几排竹子。另一边是小花圃,一年四季日常花卉,这里都有种,是韩老夫人消遣的地方。
隔壁如果也是这种格局,那生活非常方便。
安西问道,“现在可以去看看吗?租金是多少?”
“行,现在有人,我带你过去看看。租金也不贵,他们主要是想房子有人气,也不指望能挣钱。只是你得保护好了,不能祸祸人家的祖宅。”韩老夫人听闻很高兴,立刻起身带着安西去隔壁。
安西笑着道,“那您放心,有您监督,我绝对不敢乱来。”
闻言,韩老夫人也笑了,“调皮。”
两人来到隔壁的门后,安西抬眼一看,匾额上写着李府两个大字。
韩老夫人先一步上前,敲响了大门的门环。
三声过后,里面立刻传来了声音,“谁啊?来了。”
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健壮的仆妇,韩老夫人问道,“你家老爷夫人在家吗?”
仆妇连忙回道,“在的,在的,韩老夫人您快请进。”
两人随着仆妇进去,李家的老爷夫人已经听到了声音,在客厅等着。
安西见到了两位中年夫妻,长相普通,但气质儒雅。
韩老夫人是个爽快人,直接把他们的来意说了。
那李老爷听说安西在北平大学当助教,当下就愿意了几分,和安西聊了聊,发现他也是个雅致人,遂道,“我带你参观参观这房子,别的我不多做要求,只望你好生保护。”
安西一听,连忙答应,“李先生放心。”
李家院子的格局果然和周家一样,其实也没什么好参观的,两人都有意愿,干脆就签订了一份五年协议。
这五年,房子租给安西,租金先付两年的,之后每年,安西可以寄存单过去。
至于五年后怎么样,到时候再说。
两人商议一周后,李家搬离,安西再住进来。
事情能这么顺利,韩老夫人非常高兴,乐呵呵的拉着安西,让他吃完了晚饭再回去。
安西的行礼很少,只不过一个箱子而已,这些天给两个孩子添置了一些东西,也就再多一个箱子,因而没费什么事,就完成了搬家大业。
李家是出国,许多笨重的家具带不走,索性都便宜了安西,也省的安西另外添置了。
不过除此之外,安西还需要再买一些日常用品,像是床单被子之类的,还有两个孩子学习要用到的笔墨纸砚。
韩老夫人已经让他们拜自己为师了,正式教他们启蒙。
安西眼瞧着报社那边一点消息也没有,不打算浪费时间,就给他们准备了拜师礼。
韩老夫人年轻的时候,也是位才女,琴棋书画皆通,后来随着丈夫出国留学,也学过几门外语,甚至还考进了大学学习。
回国后,周老辗转在几个学校教书,最后创办了北平大学,而韩老夫人也数次进入中学当老师。
对于教两个孩子,她简直得心应手。两个孩子也很聪慧听话,三人相伴,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安西这边走上了正轨,方大伯那边把儿女侄子侄女都送上了轮船后,终于空出了时间,带着三弟连夜赶来了清苑县。
安大伯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点清苑县的上上下下,银元花出去不少,消息也得了不少。
首先,关于方二弟一家遇害的经过,清苑县那边的警署已经查清楚了,是一帮盘踞在邻县山上的土匪。
他们时不时会去附近县镇打劫,这次也是方二弟一家运气不好,正好赶上了他们埋伏在那里。
这帮人心狠手辣,只要动手,就必定下死手,方家几乎无一幸免。
知道这个消息后,方大伯和方三叔恨的咬牙切齿,勉强忍住立刻报仇的心,先去二弟一家埋骨之地看看。
到了之后,两人大吃一惊,原以为他们只是被草草埋了,毕竟一伙子劫匪,难道还指望他们用心葬人?
可偏偏,方二弟一家不仅埋得好好的,甚至还立了墓碑,刻了‘方家人之墓’。
这就让方大伯和方三叔不得不心生怀疑了,如果真像警署说的,是那帮流寇劫匪干的,那又是谁把二弟一家埋了?又怎么知道他们姓方?
方大伯询问带他们过来的警署人,“不知这为我二弟一家立碑的是何人?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他。”
那人先是疑惑,“这个?我不知道,大概是哪个好心人吧。”
方大伯脸色一沉,怎可能是好心人?清苑县又没有认识二弟一家的人,除了那客栈里的人可能知道,其他人怎么会知道他们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