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妃就算是原本见识不足,有的时候显得有些浅薄愚蠢,但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也明白,圣上是不可能将她扶正做皇后的,不过,做不了皇后不要紧,她可以做太后。
除了太子是元后所出之外,其他的皇子出身都不算高,就算我婉嫔抚养的那个五皇子,生母终究还是出身低了一点。
如此,最有竞争力的,也就是徒景平这个皇长子了!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徒景平开府的时候,圣上就将徒景平封了英郡王,这个封号自然传递了某种信号,或者说,对于那些一直支持徒景平的人来说,他们付出的成本已经很多了,如今想要下船,也得考虑沉没成本!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一条道走到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徒景平封王之后,圣上又给他指了婚,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圣上给他指的又是勋贵人家的女儿,乃是缮国公家的嫡女。缮国公石家在军中还是颇有实力的,如此,徒景平的支持者不光是中低层勋贵,将更上一层的勋贵也算是拉上了他的战船。
石家原本出身也寻常,当年第一位缮国公最开始不过就是个佃户,他天生神力,相应的,饭量也很大,家里根本养不起,原本去给主家做长工,结果看他吃这么多,主家就不肯了,后来世道乱了,他就落草做了山贼,后来就投奔了□□他老人家,因为手里头也有两三百号人,投奔之后,就混了个小头目,在战场上,他这样的天生神力自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就这样靠着一路莽过去,他成了缮国公。
只是就算是天生神力,也不代表着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相反,因为每每冲锋在前,他在战场上受过的伤也很是不少,因此,四王八公中,他甚至死在了□□皇帝前头。
石家的子孙虽说并未继承他的神力,不过身板也比寻常人强不少,先缮国公当年每每作战事先士卒,不知道多少人欠了他的人情,因此,自然对石家的子孙颇为照顾,因此,石家如今在八个国公之中,也算得上是排在前列的。虽说不能跟一门双公的贾家相比,但是比起牛家,柳家,其实还是强一些的。
圣上不愿意让勋贵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四王八公这样的,他们要是凡事都站在一条战线上,那么圣上就要睡不着了。
圣上真要说起来,其实也没想着如何坑石家,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徒景平从老丈人那里接手军中的一部分实力,慢慢削弱勋贵的力量。谁家也不放心自家的兵马一直就在另外几家手里啊!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人家兵权掌握的时间长了,那就能拥兵自重,成为一方军阀。朝廷强盛的时候还好,朝廷稍微衰弱一点,他们就能在自个的地盘称王称霸,说不准就要打上帝都,威胁君上!
便是宋朝的时候,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看起来将门的实力差了很多,横竖那时候的兵马,除了折家这样的,其他的那些兵马,素质都很一般。饶是如此,那些能在外带兵的将领依旧不怎么听话。尤其到了靖康年间,像是刘家,还没遇到金兵呢,就直接跑路,到头来还得仗着自己手里的兵马跟朝廷谈条件。反正让他们对付金兵,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上南渡的宋室,他们又比谁都硬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放心让勋贵一直掌握兵权呢?就算是如今暂时找不到替代的,也不能让他们一条心。
真要说起来,真正倒霉的是徒景平,他如今就是个工具人,如果他能老老实实地按着圣上的意思走,圣上并不介意让他一世尊荣,但是有了拥趸,有了权柄,徒景平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做一个有名无实的英郡王,而不去惦记那至高的位置呢?
徒景平除了有了个出身缮国公府的未婚妻之外,在事业上,也开启了第一步,圣上让他入了兵部,这也让许多人搞不清楚圣上的想法了,要知道,之前的时候,入主兵部的都是储君,毕竟,□□太宗那时候,中原还没平定,□□不过是打下了半壁江山,另外一半,是太宗打下来的,而太宗年间的时候,依旧有原本的所谓义军反王不甘心臣服,在各地兴风作浪,先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执掌兵部,自身也曾经亲自率兵出征。
如今徒景平虽说没有一个实际意义上的职位,但是他以皇子的身份入了兵部,就算是兵部尚书,也得考虑徒景平的意见,这难免让大家想起了当年的太宗皇帝和先帝,难免生出了一些疑虑之心。
第17章 (大修)
徒景平春风得意的时候,徒景瑞还在宫学中读书。如今宫学里头又多了两个皇子,分别是三皇子徒景明,四皇子徒景宁。
这两位生母位份不高,也就是个嫔位,他们暂时还算是消停,之前徒景平还在宫学的时候,这两个一向缩着头,反正就是不肯冒尖,免得在两个兄长中间受夹板气。
等到徒景平走了,他们才算是谨慎地想着徒景瑞靠拢。
徒景瑞在宫学里头的表现属于最优秀的那一批,做伴读的自然不会去抢了皇子的风头,因此,即便是几个书香人家出身的伴读,他们一个个也表现得很克制,不冒尖,也不会掉队,总之,在一干伴读之中,算是比较低调的那种。
低调归低调,都十岁出头的人了,家里也是官宦世家,他们做了太子伴读之后,家里面有些什么事情也不再瞒着他们,而身在宫中,朝堂上的一些纠葛,他们有的时候知道得比自家父兄还快一些。
如今他们已经开始学着做策论,宫学的先生一开始的时候,不过就是从四书五经里头选了题目给他们做,如今,他们三五不时地便会将朝堂上的一些事情拿出来,让他们写策论。
这才是宫学的意义所在,光读四书五经,将皇子教成书呆子不成,因此,等到皇子将四书五经都读过之后,他们就开始理论结合实际,教着写策论,实际上也是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施政理念。
顾衡以前的时候,觉得宫学里头的学问用来修身养性可以,却是做不了什么事,如今却是发现,这些先生对于实务还是有些了解的,只不过,他们更多地是站在大局上头,而不怎么会考虑细节方面的问题,虽说有的时候想法显得空泛,但是其中未必没有闪光之处。
这也难怪,能够在宫学教书的,都是出自翰林院,他们在翰林院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拟旨,还有各种文书也都是他们来写,自然,他们虽说自个没有真的干过什么实事,但是,内阁乃是圣上对于许多事情的决策,他们反而是较早接触的一批。要不然怎么说翰林是储相呢,他们其实就相当于领导的秘书,在文秘工作之中,慢慢也就能够了解做事的窍门了。
顾衡在宫学之中,学业只能说是平平,他不喜欢从那些圣人之言中穿凿附会,硬是要想出什么微言大义来。像是诗经开篇,明明就是一首情诗,谁知道怎么就能解读到所谓的后妃之德上头。
但是,等到开始做策论的时候,顾衡上辈子的见识就有了作用,他总能够想到一些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不适合这个时代,只能稍微借鉴一番,而有的,差不多就能直接拿来用。
“也就是说,朕这个小舅子其实是个实干的材料?”圣上翻阅了一叠文章,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
侍讲学士张桢点了点头,他是前几年才被升为侍讲学士,进入宫学给皇子讲学的,他是户部侍郎张淳的侄子,不过因为他生父早逝,寡母带着他就依附大伯生活,张淳待他如亲子一般。张桢也争气,不到三十就中了进士,在二甲前列,之后就考中了庶吉士,因为一次上书被圣上看中,破格提拔成了翰林学士,他还算是年轻,因此行事颇有锐气,不像是其他那些先生,一个个都是一副四平八稳的模样,对于顾衡这种在正统经学上头表现平庸的学生很少关注。
张桢在发现了顾衡的才学之后,颇有一种见猎心喜之感。会读书的人这年头真不少见,但是能做事的读书人,就不那么多了。在张桢看来,顾衡的想法天马行空,虽说颇有一些很是理想化,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也没真的看过外面的世界,有些理想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他的思维方式跟其他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喜欢空谈,搞那些大话空话,而是更倾向于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点真的比较难得。
圣上也喜欢能做事的人,做皇帝的,最好身边各种人都配齐了,溜须拍马的让自己开心,能做事的让自己省心,能打肯杀的让自己安心,至于那等喜欢忠言逆耳的,嗯,心情好的时候,这是可以给自己搏一个虚心纳谏的名声,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人就是给自己添堵了!所以,言官可以有,却要知情识趣。
溜须拍马的人,个把两个就够了,再多就没什么意思,让自己失去判断力,能打能杀的也别太多,太多了自己也不放心,但是能做事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这天下这么大,要是官员都是那种尸位素餐的,那么皇帝屁股底下的位置也不安稳,但是若是都是那等能臣干臣,那就很爽了。
“可惜年纪太小了!”圣上顿时有些遗憾,“不过,他跟太子差不多大小,日后正可以留给太子大用!”
听到圣上这般言语,张桢低眉顺眼,当做什么也没听到。哪怕自家堂侄张奕在给太子做伴读,张家其实是不打算掺和到皇子之间的斗争中的,可惜的是,堂侄毕竟年纪太小,做了几年伴读,如今回家了也是太子长,太子短的,可见是被太子收服了。只是张奕就算是家里的长孙,也代表不了张家。
张桢根本没想到,圣上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他想要给太子一定的势力,总能想到别的办法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张桢如今可还看不到那么远。
顾衡并不知道自己在圣上那里挂了名,如今除了写策论,顾衡就是在借阅宫中的各种书籍。
若论藏书丰富,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大内。所谓立德立言立功,历朝历代,朝廷都要修书,会征集民间书籍,大内的藏书数量都会一次膨胀一圈,除非是遇到战乱,否则,等闲这些藏书不会有什么差池。
前朝的时候,文华殿一次走水,不少书籍因此损毁,之后,朝廷就对藏书之所有了严格的规定,这里不许有任何明火,以免出现祝融之灾。
前朝末帝白衣出城请降,皇宫同样没有遭受过任何破坏,如此,前朝的藏书就这样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
顾衡如今借阅的就是文华殿中的各种杂书。
第18章 (大修)
顾衡原本的打算是在这个世界攀科技树,但是很快他就发现,除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配方比较简单的日用品,大炼钢铁什么的,在这个时代有些不实际。中原的铁矿石品位差是出了名的,像是后世的时候,国内的钢铁行业大半的矿石都是进口的,为此还闹出了不少事端。
最重要的是,顾衡除了中学化学课的时候,知道一些铁的化合物,知道钢是渗了碳的铁,至于这里头比例如何,怎么去除其他的杂质,他根本是一窍不通。材料学放在后世也是个麻烦事,这靠的就是不断地试错,反倒是通过力学方面的知识,搞一些机械什么的出来,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但是机械什么的,同样需要相应的材料才行,如今的顾衡,根本没有这个资本去搞这些。
因此,顾衡能做的,无非就是想要搞一搞各种器具的改良,他上辈子的时候根本就没去过农村,也就是老太太在自家院子里头种了点葱姜蒜,撒点种子种点小青菜平常用来下面条而已。那几个平方的土地,压根用不上什么农具,弄个小铲子翻一翻就了不得了。
不过,这个时候,《天工开物》之类的书籍已经有了,可惜的是,朝廷里面真正做事的人对于这等书籍兴趣不大,而对于底层来说,他们却没什么机会接触到这些工具书。或许曾经这些技术被广泛推广过,但是每一次的天下大乱,对于生产力都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像是这些生产资料,在战争年代,并不会得到相应的保护,相反,那等不识货的,在遇到天灾**的时候,直接将这些拿去作为攻城守城的材料也是正常的事情。因此,哪怕是到了现在,天工开物里面的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没能在各地都推广开来。
顾衡对于外面的情况并不了解,但是他将能够找到的工具书都找了出来,然后借助于自己学过的力学知识还有其他一些常识,想着对这些工具进行改良,却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已。
还是那句话,顾衡如今年纪小,不管在哪里,都是没有话语权的。他要是有自己的私产,或许还能暗中做一些什么,可惜的是,如今他除了每个月有十两银子的月钱,偶尔还能有点外快,比如说,圣上有的时候过来考校,表现不错的一般都能得到一点赏赐,而在家呢,各种人际往来,作为顾家长房嫡子,一般往来的礼物里头,都不会缺了他那一份。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能得到一批金银锞子。
但是这些都是有数的,顾衡房里,他的乳母田嬷嬷就管着他的私房,像是带点零碎的钱进宫,用作打点宫里头的宫人,方便自个的生活,田嬷嬷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若是顾衡想要搞点私产,对不起,在这个时代,父母还在,还没分家的情况下,有点私房钱可以接受,想要自个搞私产,若是不通过父母的同意,这就属于不孝了。
至于找顾家来实践自己的设想,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顾家的情况复杂,顾衡又不是傻瓜,看不出顾家的心思,顾家虽说不是准备两头下注,但是却也不过就是将顾衡当做了可以随时抛弃的棋子。反正跟太子有关系的是顾衡,就算是太子输了,将顾衡丢出去也就行了,顾家顶多就是丢掉所谓的承恩公的爵位。问题是,这个爵位原本对顾家来说就是鸡肋,他们巴不得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顾衡根本不可能信得过顾家。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宗族为重,这也是因为宗族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个庞然大物,你就算是不想以宗族为重,那些什么族长,族老一流,也会压上来,逼着你让步,若是不让步,宗族的力量就会让你寸步难行。而像是顾家这样的家族,大家的宗族意识就更强了,宗族可以给予你机会,给予你利益,你就是这个偌大的利益集团的一份子,真要是背叛了这个群体,那么就是千夫所指的下场。
可惜的是,顾衡根本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宗族只剩下了一个虚幻的概念,大家根本没有这方面意识的时代。那个时候,别说是宗族了,就算是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家还都觉得,家里头一个人出息了,拉拔其他兄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等到九十年代之后,所谓家庭观念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默认为,家庭就是你自己的小家庭,你的妻子,你的儿女,儿女成婚之后,就有了他们的小家,做长辈的胡乱掺和进去,导致了小家庭的不合,那就是没有界限感,放到网上去,那也是骂声一片。
顾衡就更惨了,他甚至根本没有真正享受过所谓家庭的温暖,像是他上辈子后来也算是成功人士了,不是没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因为当年的事情,他对于婚姻,对于家庭并没有什么认同感。像是顾家这样的情况,按照后世人的观念,在顾衡成年之前,顾家抚养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等到顾巍和杜氏年纪大了,顾衡赡养他们也是应当,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没有那个义务为了父母鞠躬尽瘁,成年之后,他就有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