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后宫大有问题[清穿] ——年糕粉丝汤
时间:2021-07-12 09:43:46

 
 
第九十四章 康熙十七年
  康熙哪里还看不出这胤禔心里还有怒气呢, 叹了叹:“保清, 你说朕刚才为什么先打你?”
  “……是儿臣没规矩, 太子殿下没有发话的时候就擅自出口。”胤禔闷闷的开口。
  回到后殿里,没多少时间他就知道了康熙为何先打他的原因。只是这原因让他心头那一丝丝念头越发的茁壮, 一直在脑内盘旋呼喊不止。
  康熙哪里看不出胤禔声音中的不满和怨气,他仔细的给胤禔上了药,拍着胤禔的脊背哄着他入睡。
  直到胤禔睡着,他都紧紧皱着眉头, 原先想要对胤禔说的话语都被闷在心中——瞧胤禔的态度,只怕自己替胤礽说话会日中则昃,指不定让胤禔心底更厌恶抗拒。
  这事儿, 只怕还得从惠妃身上着手。
  他见胤禔已经熟睡,还眼角含着泪珠,心下一疼, 动作是越发的小心翼翼了。仔细将被子盖在小萝卜头的身上才转身出了屋。
  康熙一走, 躺在床上的胤禔双眼就猛地睁开, 委屈的望着雪白的墙壁发着呆——分明分明说是一起睡的, 结果又是打算去陪太子!他越想越是恼火,越想越是愤怒,藏在被子里的小手都紧紧的掐成拳头。
  胤禔心气不顺,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才渐渐进入了梦乡, 另一边的康熙推开门出去, 吩咐守在门外的梁九功道:“去延禧宫, 令惠妃到西暖阁来。”
  等胤禔再醒来, 尚在未完全清醒,正在胡乱思索身在何处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贴上了他的额头。胤禔愣了愣,下意识的睁开眼,却看着穿着一身轻薄的单衣,半点妆容未施,甚至头发也只在脑后扎了个大麻花的额娘正默默的坐在床边注视着自己。
  这是梦还是现实……
  胤禔诧异的瞪眼:“额,额娘?”
  还未等惠妃说话,殿门吱呀一声响,胤禔连忙再次侧身躺下,装作熟睡的注视着床铺内侧,看也不敢回头看。
  来人举步向前,足音仿佛一下一下正巧和着胤禔的心跳,惠妃装作没有发现胤禔醒了,起身盈盈福礼:“臣妾给皇上请安,皇上金安万福!”
  “起身吧。”康熙点了点头,却是看了看胤禔,“他睡得正熟,你今日就在这里陪他一宿,明日早上再带着他一同回延禧宫住上两天吧。”
  “……皇上,您现在心疼,刚才何必这样动手打两个孩子呢!”替胤禔委屈的惠妃见着康熙这般态度,嘴里泛着苦味轻轻道。
  “惠妃,”康熙的声音很低沉。
  “朕知道保清和保成相处时间长了,又年纪相差了没几岁,闹变扭的确正常。”
  康熙望着棉被里的胤禔沉声道:“可是,胤礽先是大清的太子,其次才是他的兄弟。当他在课堂上不论尊卑,直接把矛头指向太子的时候,无论胤礽做的是错是对,都是胤禔错了。更何况,再后头朕问太子话的时候,他又站出来在太子先头回话……”
  “一而再,再而三,胤禔甚至没有觉得自己站在太子前面回话有任何的过错。现在,朕还能用年幼来说他不懂事儿,可是朝臣呢?宗室呢?他们只会觉得三阿哥目无尊长,僭越犯上!到时候,就算朕有心扶胤禔做事,只怕朝臣也没有人愿意听啊!”
  康熙无奈。他有心对待太子冷淡,却不料会发生这种情况。人言可畏,即使他将在场的人打的打,罚的罚,难不成能让这些宗室阿哥都去死不成?这件事必然在宗室权贵和朝臣之中落下一个烙印。
  惠妃面色苍白,倒是拧着帕子不知说什么是好,她哪里还不懂!只怕不是胤禔和太子关系太好而忘了尊卑,而是胤禔从未把太子放在心上罢了!
  她垂下密长的睫毛,生怕被康熙发现她眼中的恐惧与不安。
  康熙只认为惠妃是被吓到了,声音越发温和:“朕知道你的心思。后宫几个阿哥,唯独胤禔在你这个亲生额娘身边长大,你多宠着点也是正常,只是这件事必须要和他说清楚才是!”
  “……臣妾明白。”
  “今天晚上使人好好看着胤禔,若是起了热一定得马上叫太医才行,知道了吗?”
  “是。”
  “行了,那朕先走,等胤禔醒了就告诉他,这课都停两天,好好让他休息一下。”
  “是。臣妾恭送皇上!”
  等外间彻底没了声响,惠妃走到门口拉开门确定没有人在,才红着眼睛走到床边扯开被子,看着在棉被里缩成一团流泪不止的胤禔骂道:“你这个糊涂娃儿,为娘的心肝都被你要吓出去!额娘都劝了你几回,千万让着点太子,何苦和太子对着干来着?”
  “额娘……”胤禔流着眼泪,见着惠妃伤心欲绝的模样只觉得羞惭难当,“儿子只希望您不用听着别人指桑骂槐的讽刺却只是笑着不作数!明明您才是后宫唯独有阿哥的高位宫妃,却偏偏只能给没孩子的嫔妃磕头……儿子,儿子只想让您将来可以和太皇太后一般能在后宫再无叩拜之人。”
  “太皇太后到了佛祖面前还得磕头呢!”惠妃大怒,“你怎么不让额娘我早点死了去那极乐世界?”
  “额娘何出此言!”胤禔连连摆手摇头。
  “保清,别想了!本宫从没有想过要你当皇帝,要成为皇后或是太后,额娘只希望你能快快乐乐长大,结婚生子给额娘抱上孙子,平淡又幸福就行了!”惠妃抚摸着胤禔的头发,轻言细语的说着。
  “听额娘的!别想这些事儿了!”
  ……
  平贵人被贬为答应的事情第二天就传入了太子耳中,胤礽甚至只是冷笑一声——无论赫舍里答应的事情是正好被捅出去或是有人在背后做了手脚,起码也是她有错在先。
  胤祜更是大发雷霆,若不是索额图连连劝阻,他只恨不得亲自送赫舍里答应下地府才是。索额图在康熙的暗示下动作也极快,没过两天就让赫舍里答应因病去了,这消息仅仅在后宫略微经起些许波澜就直接被另外一个大新闻给掩盖过去。
  皇上要奉两位太后一同去西苑行宫小住!
  除去已被通知没得去的佟贵妃、惠妃和宜妃外,其他的嫔主子们或是心中意动,或是是吩咐宫内位份低的嫔妃们,每日起早就去景仁宫里伺候,希望能在去行宫的名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景仁宫里一连数天,庭院内都仿佛有几十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没有片刻安宁过。
  “主子娘娘,这事儿得早日出个章程才是!”别说皇后,就连曹嬷嬷也是头大如斗,看着花厅里的宫妃那是骂也骂不得,说也说不得,还得好生好气的伺候着!
  “本宫也想,只是这人……”皇后拿着单子犹豫不绝,“这好不容易出宫一趟,本宫也知道大家心急的很!这嫔位的妹妹们可是一个个都没出过宫,若是把她们都带上,会不会太多了些?”
  “哎呦老奴的主子娘娘,这入了后宫出不了宫那才是正常的!”曹嬷嬷不以为然,“皇上既然没提起想带谁,您就按着自个儿的喜好选上一两名嫔位的主子,再选几位低位分的小主伺候不就得了。”
  顿了顿又说:“若是都带上了,那佟贵妃,惠妃和宜妃三位主子还留下来管什么?岂不是都得一块儿去了!”
  “这倒也是。”皇后哑然失笑。她垂首,纤长的手指在名单上慢慢滑落:“既然宜妃去不了,就允了敏嫔去吧,另外皇上打算带上三公主和四公主,那就让德嫔和齐嫔也跟着一起去,也省的两人在宫里担心。低位分的就带上延禧宫的万琉哈常在和启祥宫的马答应就行了。”
  “主子娘娘英明!”曹嬷嬷笑着道,“这样一来,每个宫室都有嫔妃跟去,想各位小主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了!”
  “嗯,就按着这个赶紧发下去,省的再来烦景仁宫,早些让本宫留个清净吧!”
  五月上旬,等得迫不及待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带着大公主和二公主率先带着行囊前往西苑行宫小住。
  因着军演一事结束,朝臣情绪高涨,各地驻军将领更是连连发信入京请求皇上将新式武器发往各地装备,还有一些宗室权贵发现匠人的独到之处,私底下大肆收买各种匠人。
  若是被找的是些普通匠人也就算了,康熙手上的人很快汇报居然有人把目标放在京城郊外的农庄上。
  康熙没法,只得令人送信到郊外农庄,先请董含双也去西苑行宫陪着皇太后说说话,等人一走,就令裕亲王奉旨在农庄中清查奸细探子。
  不得不全神贯注到工作上,只差忙得两脚拎起来的康熙在宫妃们越发哀怨殷切的目光中打足了精神,只求尽快完成工作可以出宫小憩。
  事情一:胤禔和胤礽。
  那天忙完,康熙直到几天后才在上书房遇见了两枚小包子。
  呵呵!胤礽和胤禔那是一个词:行规守矩。就规矩两字上再也没人能找出毛病。只是对自己这个皇父除了问话应答后连一句撒娇都彻底消失了,两个小萝卜头背着自己不知道在捣什么鬼。
  康熙原先想发怒,可是太监顾问行那张老脸拉得老长立在自己身边,一副皇上做错了事还想怪到阿哥们身上的模样。
  康熙一肚子火气憋在肚子里,只好不发表意见。幸运的是胤礽大约是打着从行动出发的想法,自从这件事开始对身边人管束极为严厉,就连乳母一家也被他找到了贪污宫中银两的事情轰了出去。
  老实说,康熙担心胤礽会过犹不及,不过看胤礽一副要将自己整顿到让人无法说出一个‘不’字的干劲模样,康熙觉得还是闭紧嘴巴才比较合适呢!
  事情二:科举改制。
 
 
第九十五章 康熙十七年
  康熙先是在朝会上探了探口风。
  因着军演一事, 戴梓这名虽不是科举出身, 却出身于官吏清贵之家的能臣自然颇得朝臣的瞩目。
  康熙拿戴梓为例, 在朝堂上笑称不知在世上有多少如同戴梓一般的聪明人,却因科举而没有入仕。
  虽然康熙看上去只是一句顺口玩笑话, 但所谓金口玉言,又是在朝会上所说,这个话语落在朝臣耳中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有科举出身的文臣很是不忿,认定了戴梓从才学上必然和他们相差甚远, 出口嘲讽却是被视戴梓为军中天人的将领们对骂,在朝堂上闹腾不休。却是几乎没有人发现,康熙真正的含义。
  唯独几名察觉到的朝臣在这乱糟糟的朝堂之上, 也只是沉默的交换了一个目光,将心中的疑问按捺在深处。
  一连几日,在朝会上, 没有任何的结果。
  朝会结束, 也没有任何大臣的奏折上提到这件事。
  康熙坐在东暖阁中第一次有了后悔的冲动——既然自己是皇帝, 是不是应该直接下令才更好?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一致, 沿用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问题很多,第一以四书五经取题,严格要求符合题意,绝对不允许擅自添加自己的想法。第二要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 绝对不能出现任何亵渎圣人的内容。
  条条框框的八股文延绵数百年之久, 题目到了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 年年都有教书先生和所谓的‘猜题人’猜中题目。若是猜中的学子, 自然可以用往昔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考上的几率自然也要大上许多。
  更何况,不少学子文采不错,但偏偏对这要求死板的八股文是束手无策。从明朝采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以来,不少在单一方面独有才华的士子很难通过科举入仕,只能为官员充作幕僚,极少数才能引荐为官。
  经年累月的时间下来,学子们早就已经习惯以八股文论学的习惯,康熙担心若是直接下令在科举中更改或者撤销八股文,只怕众口不调,天下大乱。
  他寻思着到底是直接撤销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应用——还有由部分地区开始试行,直到众人接受之后,才能转而施行到整个大清中?
  想得越多,康熙越是皱紧了眉头——改革是蓄势待发,势必将要进行的——现在的问题是从哪里,从谁开始执行?
  想到需要负责的人,康熙越发严肃了。对于他来说当然知道走这一条路对大清,对整个国家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好处,这人必然在随后的历史上能画上重重的一笔!
  不过,在臣子的心中只怕会联想到历史上改革失败的惨剧……
  偏偏科举不但涉及面广,一动更是牵动全天下学子,必然要文采出众、众望所归、泰山北斗级别的文匠才行。
  若是前些年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尚在之时,他倒是不错的人选,只可惜对方现在已是年老体迈,重病卧床……康熙闭上双眼仔细的将朝上的每一名大臣都拿出来盘点一番。
  身为当今砥柱中流的保和殿大学士李霨的名字跃然出现在康熙脑海之中。他蹙眉思考片刻,反复掂量,琢磨数遍之后,康熙沉声缓缓开口:“梁九功。”
  “奴才在。”
  “传保和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李霨、户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林如海、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鸿绪、侍读学士张英、李光地、张玉书、考功司郎中张九徵火速到东暖阁觐见。”
  “喳!”
  不出半个时辰,朝臣们都聚在东暖阁旁的偏殿内等待皇上的宣召。让他们有些疑惑的是在场的均是汉人文臣,且大多关系亲近,往来甚多。
  虽然心里泛着嘀咕,不过自从进了偏殿,几位大臣就被殷勤的小太监请坐奉茶,还送上了几碟子点心,一派平和的模样倒是让众人吊在空中七上八下的心脏落袋为安。
  李霨坐在首位,他无心和其他人说话,独自凝眉沉思。他心中有些预感——只怕是和皇上前几日在朝堂上突然提到戴梓的玩笑话有关。
  皇上……难道是想……?
  李霨眼皮一颤,心里起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念头。他下意识的抬起头环视在场的文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特别之处:除去他和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考功司郎中张九徵以外,在场的都是三十岁到四十年,可谓是正当年的青年才俊。
  而和自己一般年龄偏大的考功司郎中张九徵,虽然官位不高,却是以不在意出身门第,推荐博学鸿儒之士为世人所知的开明之辈,更何况其子张玉书也在皇上宣召名单之内。
  越想越是肯定心中想法的李霨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一般,整个人都愣在当场,过了半晌才苦笑不已。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