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金谷飘香
时间:2022-02-15 16:22:31

  他甩着手,在客厅里迈着正步。

  “爹,您看我像不像个将军啊?”

  “像,冬子以后参军入伍,做革命的接班人……”

  柳进原看着冬子,很是欣慰。

  娃娃长大了,个子蹿起来了,有了少年的模样。

  田小苗也跑来参观,兴奋不已。

  这时候,部队上更换了新式服装,分为军礼服、常服。军礼服很庄严,都是毛呢料子,笔挺笔挺的,在庆典场合穿戴。平日里穿常服,都是大盖帽,很神气。

  因为更换服装,淘汰下来了一批老式军服。

  柳进军听到消息,就给孙梅英打电话。

  “梅英姐,内部处理的,不要布票……”

  孙梅英一听,就买了十多套。

  她和大旺留下几套,剩下的打包寄回老家。

  虽然是土黄布,样式早已经过时了。可对大旺和梅英来说,铭刻着深深的记忆。他们喜欢穿军服,即便洗得发白了,依然很喜欢。

  这时候,宿舍大院不再搞军事化管理了。

  早上听不到军号了。

  穿中山装的同志也多了,可转业干部还是喜欢穿军服。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大街上,看到那一身土黄布,就倍感亲切。

  这铭刻着一段记忆,代表着无上的荣光。

  尤其是田大旺,对部队怀着深厚的感情。

  十大元帅的画像出版了,田大旺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挂在家里。

  他凝望着,眼里满是热切。

  如果在部队上,他也能挂上军衔,戴上大盖帽,雄赳赳,气昂昂的。

  *

  一九五五年,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可粮食不够吃,就采取了定量供应。城镇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一家发一个粮本,按人头注明口粮定额,按月领取同等数额的粮票。

  沪上也不例外,按照劳动强度定了口粮标准。

  体力劳动者标准高,分为重体力、轻体力等,像码头工人一个月四十八斤。机关人员、教师、公司职员、店员等都是脑力劳动者,口粮不超过二十九斤。(注::大米为主食的地区)

  田大旺是二十八斤,孙梅英是二十六斤。

  小苗不满十二岁,上小学六年级,口粮二十二斤。小五一不满六周岁,口粮十二斤。三子一岁半,口粮五斤。

  算下来,还是够吃的。

  田小苗心说,梅英同志在粮店工作,怎么也不会饿着吧?况且,跟过去相比,吃得好多了,价格也很便宜。

  可这么一来,粮店里就更忙了。

  每月要发下个月的粮票。居民们来买粮食,要核对粮本,收取当月粮票。到了月底,要核销当月粮票,一笔都不能错。

  孙梅英是统计员,工作量可想而知。

  尤其是月初和月末,要加班到晚上几点,忙得是昏天黑地。她带着娃娃实在是不方便,就把三子送到了托儿所。

  托儿所是机关办的,多大的娃娃都收,有半托,也有全托。大旺是机关干部,有入托名额,就顺利地接收了。

  早上,田大旺送娃娃过去。

  三子猛一下离开妈妈,很不习惯。

  他哭闹了几天,没人搭理,就老老实实地呆着。托儿所里的娃娃不少,都被固定在坐笸里或小床上。三子适应了,就跟其他娃娃“咿咿呀呀”地说着话儿。

  田小苗放学回来,就去接五一和三子。

  三子胖乎乎的,抱不动,就驮在背上。

  她一边走,一边嘟囔着。

  “三子,姐姐要是长不高,你得负责任哦……”

  三子听不懂,搂着小苗的脖子,咧着嘴笑。五一跟在后面,用手托着三子的屁股,还趁机捏两把。

  “姐姐,我托着就不累了。”

  五一喜欢表功,田小苗就表扬几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