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空青看着穆白芷在同几人告别之后说走就走,身手利落地翻身上马,总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是不是同穆白芷相处的时间太少,导致自己对穆白芷的认识已经变得片面了。
在收到穆白芷报平安的书信,知晓她已经和同伴汇合之后,穆空青也就暂且将这事放下了。
托这次黄河夏汛有惊无险的福,穆空青磨练心性的日子终于在九月里结束了。
今年乃是大比之年,秋收与秋闱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任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给朝廷添堵。
虽然如今穆空青比先前更忙了,但他的心情倒是一日好过一日。
无他,兴许是因着温度合适的缘故,这批在六月里落种的土豆,长得要比三月里落种时快一些,就连红薯成熟的日子,可能也会比穆空青预估的要更早到来。
据庄子上的老农道,这两种作物,应当都是喜温怕冷的。
三月里的低温,以及夏季温度最为酷烈的时候,它们的生长速度,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好在京城的夏天不长,尤其是城外庄子上的温度往往还要更低些,这才恰合了它们的喜好。
根据这些农人们的推算,如今若是不考虑地力和作物产出的质量,土豆在北地应当可以一年两到三熟,红薯一年一熟也不是问题。
而若是在水土更加丰沃,温度也相对更高的江南,兴许还能熟的更快。
穆空青对这个结果起了兴致。
据他所知,前世即便是在南方,也只有少数地区的部分作物可以一年三熟,那还得是在有肥料补充地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为何如今这些农人们推算出的结果,像是只要温度不过低,这土豆便能一直种下去的模样?
难不成是因为京城的夏季温度还不够高,时间也不够长,所以才给了他们错误的判断?
穆空青一时也想不出个结果。
不过如今这些都已不是当务之急了。
穆空青的当务之急是,这两种作物将要成熟了,他也需要寻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它们的存在推到永兴帝的面前了。
而这个时机,穆空青很快就等到了。
十月初一,顺天府桂榜的热潮刚刚过去,百姓们口中谈论的对象,也从年轻俊秀的解元郎,变成了模样怪异的番邦人。
广粤府来报,有一支番邦船队抵达大炎,领头者自称西国公爵,欲要拜见大炎皇帝。
而这支船队的规模,比先前抵达的所有番邦船队都要大。
同时,有水师老将认出,这支船队中的领航者,便是数年前曾因装载火/炮,而被大炎水师驱逐的那支船队中的的一员。
第124章 一股东风
土豆和番薯都是食物, 直接像玻璃、水泥那样献入宫中肯定是不行的。
毕竟是入口的东西,送给永兴帝也不是送亲友这么简单。
除夕宫宴之后,大皇子就直接被永兴帝贬为庶人圈禁了起来, 听说是要为漠北守城将士织布赔罪。
让他给将士们织布赔罪, 对大皇子来说, 可能还不如把他一刀砍了呢, 可见永兴帝被气成了什么样。
现在的紫禁城闹出的动静越来越大,穆空青隔三差五就能看见御史上疏弹劾皇子妃子。
穆空青在这个档口送吃食, 万一中间出了什么意外,他就是长八张嘴都说不清。
好在穆空青先前这土豆和番薯到处送了一圈,大多官员都听说过这两样番邦美食的存在。
两样东西名声在外,需要它们的人, 便自然会找到穆空青。
比如在那位西国公爵入京的前几天,鸿胪寺的人便主动找上了穆空青。
来的人还是穆空青的熟人,与他同榜同年的戚子安。
戚子安乃是穆空青那年的二甲传胪, 后也考了庶吉士。
在年前翰林院散馆之后他本是可以留在翰林院的, 却不知为何,自请去了鸿胪寺。
戚子安严格说起来为官也近四载了, 但却还是那副腼腆内向的模样, 见了穆空青便有些不好意思。
“穆大人安好。”戚子安这日是特意递了拜帖,来穆空青府上拜访的。
穆空青收到戚子安的拜帖时,便大致知晓他此行是为何而来。
正好,鸿胪寺主动上门, 也省得穆空青多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