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生活日志——川不辞盈
时间:2022-08-02 06:55:47

  林青玉就笑道,“好的,陈大妈,本来也打算明天过去的。我叫林青玉,您叫我小林就成。我是师大的学生,前面那俩门面房,我家人少用不了。就打算打通了开店,火锅店。这不,自己先尝尝。”
  领她们进了厨房,厨房虽小,但是看着干干净净的。
  到了跟前再一闻味儿,好家伙,这味儿是真霸道。
  “就站了一会儿,感觉我都腌入味了。”有个婶子扯了胸前的衣服嗅,边嗅边说。大家都被她逗笑了。
  “这火锅这味儿是真冲!我就吃过涮羊肉的。”
  “我也是,不过冲归冲,也是真香。你瞧瞧我家这小子,哈喇子都要滴到地上了。哈哈哈。”
  “我家这个也是,在家里就吃不下饭了,非拽着我出来,让我买。小林,你这个买卖指定能做,这味儿闻着谁受得了?”
  跟着陈大妈进来的几个婶子也议论纷纷。
  林青玉就道,“这汤底都是我刚用大骨头熬好的,婶子们不介意的话,我给你们碗里都打点。有辣的,有三鲜的。”
  “这怎么好意思呢,我们就是过来瞧瞧。”大人还在客套,孩子却忍不了了,拽着大人衣角,吵着闹着要吃。
  林青玉已经拿起大汤勺了,她对着她们扬起笑脸,“都是邻居,这有啥的。以后店开了,也得婶子们多照顾照顾呢。”
  她这样说了,她们才没接着推辞。陈大妈还主动道,“小林,开店那些手续你办齐了吗?明儿你过来的时候我领你一道儿去。”
  等他们陆续走了,林家人才开始吃饭。
  “爷爷,您吃这边的。这个是三鲜的,我还放了娘带来的菌菇,可鲜了。”林青玉给爷爷涮了片肉,夹到碗里。
  “嗯呐,我自己吃,你也吃。”林爷爷笑呵呵的。
  而对着麻辣锅的几人觉得,嘴里的口水都不由的分泌出来了。又香又辣又麻,虽然味儿厚重但却不是很刺激。
  大夏天来上这么一口,浑身都热出汗了,但却格外舒坦。
  “好吃!就是自己涮麻烦了。”林青晨边吃着煮得很软烂的萝卜块,边含糊不清地说了句。
  “你就懒吧,哪家的火锅不得自己涮啊?”李月娥剜了眼老儿子,她家以前也吃过涮锅子,虽然没小鱼整得这个好吃,倒也差不多都是这样自己涮的。
  林青晨这话其实也提醒了林青玉。
  火锅这玩意,通常都是家人朋友一块坐下来边聊边吃,挺耗时的。但有一样东西,味道差不多,可却没这么麻烦。
  ——麻辣烫!
  这玩意可就不同了,就算是赶时间的人也能装饭盒带走。而且顾客从小孩到大人,各个年龄层,通杀!
  “晨晨说得对!我想起另一个吃食!”林青玉夸了句弟弟。
  而林青晨朝他娘挤眉弄眼的,意思是,看吧,我姐都夸我。
  倒是林青旸问了句,“啥啊,那火锅不整了?锅子都定了。”
  “整,两个都整!另一个叫麻辣烫,和火锅差不多,也是他们点菜。不过我们帮着煮,煮完了直接端走,嗯这个不用锅,碗就行了。咱们就是熬两锅汤,一锅用来煮,另一锅就是汤。这个方便,上班上学的饭盒一打就能带走。”
  “姐你可真聪明,你都咋想到的!”林青玉迷弟林青晨第一个捧场。
  “书上看来的。”林青玉随口说瞎话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听到没,以后好好读书,将来也像你姐一样。”林建友对老儿子说。
  林青晨咬着肉骨头,哼哼唧唧,“我这学期还拿第一呢!爹,等开学,你去和老师说,我直接上六年级得了。现在那些我早就会了,我姐以前都教过我。”
  “你踏实点!”林建友下意识就是反对。
  倒是林爷爷和林青旸帮着说好话,林青晨心心念念姐姐也帮他说几句。而后者看着却有些愣神,因为她心里有另一个想法,一个还没和家人说过,暂时也还实现不了的想法。
  农村的日子到底还是苦,这种苦是各方面的。这年代不像后世,在农村生活,尤其是她老家那种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偏僻村子。生活一点儿都不方便,出去一趟就老费劲了。
  就算现在她家的条件在村里应该算很好了,但不方便就是不方便。这不是个人就能解决的,这是农村和城市资源的差异。
  她想一家人都留在京都,想让弟弟进京都的好学校。
  作者有话说:
  明天见
 
 
第25章 
  从78年讲改革开放,到今年是第七个年头。这七年对于华国来说,是日新月异,是高速发展。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哪怕他们关注的通常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衣食住行。但进入八十年代,不仅是国家大事,生活里的衣食住行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其中最显眼的变化就是,个体经济的合法化。
  虽然仍旧是票证时代,但从七九年十一月,主席提出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开始,到八零年京都的一位女同志领走了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
  至此,个体户这一重新合法的身份开始在华国各个城市里流行,五花八门的私人店铺也越来越多。
  八十年代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是热情的,矛盾的、是有无限可能的,是追求潮流和美好的……
  而八零年,作为八十年代的开端,是华国结束运动后迎来的全新转折点;也是华国在历经风雨之后实现复兴的起点。
  这一年,从国家到个人,各个行业都有人站出来回应时代的呼声。
  眼光超前的人,哪个年代都不缺。从前有黑市倒货的,八十年代也有政策一开放就经商的。
  八五年,曾经在某种意义上,会扰乱市场经济的某些执法队,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了。对一部人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时期,但同时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人,还是对做买卖的人存在某种偏见。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领导、干部、工人的觉悟和地位都比道边儿摆摊的高。
  除了和徐榛年一样,在真正研究市场后经商的“天之骄子”们,这个时期还有一部分和林青玉一样,他们是迫于生活走投无路才走上这条路。
  这一批人中有回城后在城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知青;有找不到工作或者是工资养不了家的“下层人员”,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动机或许仅仅只是为了吃饱饭。
  但他们敢于在这个时期拉下脸,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他们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然后,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和国营厂子的没落。会出现另一批人。
  这批人中会有人破釜沉舟一头扎进个体经济的海洋里,也会有人光是打听别人怎么挣钱的,自己却站在批判者的角度。
  什么时候是下海经商的高峰的呢?
  是九十年代,是第二次南巡讲话后,是国营没落下岗浪潮后。
  可那个时候,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基本已经把最容易搞钱的市场瓜分的饱和了。
  剩下的行业那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暴富的,更何况那个时候多的是高学历的或者公职人员被鼓励停薪留职下海,普通人创业难度直接就比现在高出几个水平。
  以上这些,是林青玉在火锅店开业前一天的深夜里,对着日记本复盘时鼓励自己的。
  给自己鼓劲,别泄气。
  她告诉自己,赚钱要趁早,要尽快,至少现在再辛苦都是有回报的。得坚持,苦就苦这么两年,等毕业就好了。
  火锅店准备开业了。
  店名,她没像这个时候其他的饭店一样,以姓氏开头叫什么“林家火锅”。而是直接一块黑色大牌匾,上头请人写了很飘逸的五个暗红镶金粉的毛笔字“川渝老火锅”。
  并且她还在大门旁边的墙上专门解释了川渝火锅。毕竟这个年代信息不发达,京都人未必知道川渝火锅。
  她自己写的介绍,写得可玄乎啦!
  先是介绍川渝地区的人爱吃火锅会吃火锅;然后又写火锅的历史,什么在古时候这玩意叫拨霞供,有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①接着写吃火锅有什么好处,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都写了上去。
  总之怎么看起来叫人觉得来历匪浅,她就怎么写。再加上有人问,她就胡说八道,说她家这是独门手艺,老字号!
  提高身价,无中生有那一套算是给她玩明白了。反正真真假假,又有谁会在意呢?会来吃火锅的人,吃得是痛快,吃得是现在暂且算新鲜的独一份!
  毕竟八五年城市人口流动管理的也算严格,还没有很多人来京都打工。她这生意别人虽然可以学,但火锅最重要的就是汤底。她是后世改良过不知道多少回的配方,这点自信她还是有的。
  进了门就是两间打通的门面,装修说简单也简单,但又明显和其他店不一样。
  墙壁刷成了白色,棚顶上灯带很多,地上铺了琥珀色的木质地板,还有随处可见细节的小装饰都让走进店里的人眼前一亮。
  放菜的区域也是林青玉去定的玻璃柜,她本来想直接定那种大的冰柜,可是快2000块的高价劝退了她。
  等等吧,等赚钱了以后再换。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出了家电城后她这样劝自己。
  现在这个玻璃柜也不错,客人一眼就能看到里头的菜新不新鲜。估计现在整这种柜子的饭店还不多,因为来的人都觉得新奇。
  现在还是八月下旬,天气炎热。蔬菜好放,但肉类,没有冰箱问题很大。于是他们前一天夜里就把肉切好腌上然后都装好吊在井里。这腌肉,也是学的后世火锅店里的麻辣牛肉。
  猪肉,零售价一块八一斤,她们要得多,人家给了一块四。
  鸡肉,零售价一块一一斤,给了八毛的价格。
  牛肉是最贵且最难买的,零售价两块二,最后也就便宜了两毛还不是天天都有。
  羊肉去骨后一块八一斤,给了一块五的价格。
  剩下的就是一些鱼虾,这玩意在内陆城市也不便宜,看得林建友直说,要是他们那儿的能运来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这话,林青玉当下虽然没说什么,但却记在了心里。
  扯远了,说回火锅店。客人点菜,端上桌后都是一盘盘的。就现在的小圆盘,林青玉教的摆盘,看起来多,但其实他们只往盘上放了薄薄一层,下面垫的菜叶子。既美观又增高。
  她这样搞,你说一斤能装多少盘?可一盘荤菜她卖两块八到三块八不等。
  这价格让李月娥担心不已,她怕太贵了,没生意了。
  然而她真的是多虑了。
  开业当天,林青玉从花鸟市场买了漂亮的盆栽摆在门前,学着后世新店开业那一套,热热闹闹的放了好几挂鞭炮。
  不仅如此,门前还拉了红色横幅,写了开业三天八五折和消费五十元以上升级成高级会员,消费两百元以上升级成至尊会员。
  打折这个说法对于京都老百姓来说不陌生。可会员?他们是真迷糊了。
  居委会的陈大妈带着一帮邻居过来,“小林,这高级会员是啥意思啊?”
  林青玉就笑着解释,“陈大妈,会员就是咱家的高级客人。那什么,那个上《新闻联播》的马克西姆你们知道吧。”她开始蹭热度。
  众人点头,这谁不知道啊,皇城根儿的西餐厅嘞!
  她又说了,“人家洋餐厅都讲究very important person,翻译成咱们的话就是很重要的人。他们有,咱们也不能差啊!所以咱家也有高级会员。只要是咱家的会员,以后消费都九八折,每次还送饮料。要是至尊会员九折,送饮料送肉菜,还有卡积分,积分到了就送东西……”
  这一套套的说得他们都晕头转向,就记住了,升会员,吃火锅便宜,还有东西送!
  “小林,那这卡我来能用,你许大妈来也能用吗?”
  林青玉点头,“咱们就认卡,谁来都一样。不过至尊卡就不用一样了。这个得登记身份信息,一人一张,逢年过节,咱还送礼品。”
  讲究的就是身份。
  林青玉从前看有关于京都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习惯用“官样儿”一词来概括形容京都的文化。
  至尊卡的灵感也是从这儿上头来的。
  五十块钱一顿饭,对普通人来说肯定是多的。但今儿来的人多,他们凑凑,一桌下来吃到五十块以上的并不少。
  林青玉自己设计的会员小卡片发出去不少,至尊卡目前还没有人领。
  光是第一天营业就让最多在县里赶集卖过海鲜的林建友两口子傻眼了。到了晚上一家人盘账的时候,他俩更是连声惊叹。
  “乖乖,这京都都是钱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李月娥盘腿坐炕上数钱,兴奋得都开始胡言乱语。
  林建友也是一张脸通红,他扭头对着李月娥笑着斥了声:
  “胡说啥,那每桌不都是你去收钱的嘛?”
  “姐,我都不想回去了,我留下帮你们!”林青晨完全是被这些大团结刺激到了。上次虽然知道哥哥姐姐挣钱了,可他没经历过到底没真实感。可这会儿,他全程参与,小少年的心澎湃了!
  他觉得上学读书也是为了有个好将来,啥叫好将来?不就是钱赚得多多的吗?
  林青玉还没骂他呢,林建友就先拍桌子了,“你再给老子说一遍?都读狗肚子里去了是吧?你光看钱多,你怎么不想想头一天晚上我们备货多累,你姐一天站着迎来送往不累啊?还有你小鱼,你俩有一个是一个,读书才是正事。那到什么时候,啥好都没读书人好!知道了不?”
  “知道了爹。我就说说。”林青晨蔫头耷脑。
  “你想都别想!不然给你腿打断!”
  “好了好了,别吓着孩子了。晨晨到爷这儿来!”林爷爷今天晚上也是一副高兴极了的样子,因为他放心了。有这个店在,以后家里生计算是不用愁了。他这心里现在就剩下一件遗憾的事了。
  “爹,您叹啥气?有啥想要的,您和我说。”孝子林建友敏锐地关注到他爹的情绪。
  顿时连数钱最积极的李月娥都看向公爹。
  林爷爷的目光从林青旸身上到划过林青玉,最后久久地停留在龙凤胎的摇篮上。
  “爷老了,就想看着你们成家。小晨晨是等不了了,青旸我也不担心。我就担心小鱼。”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