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综](三)——林木儿
时间:2019-05-01 09:28:16

  她笑了一下,“好好学吧……”
  学好了,你就是个造飞船的。学不好了,那也是个能造飞机的。
  然后等清宁开始真拿着草稿纸推演的时候,这才发现,这好像是个终极难题。
  去问妈妈这一步怎么得来的,然后那边头也不抬,直接塞过来一本书。
  自己看书找答案去。
  四爷回来就发现他闺女有点书呆子样子了,一边放着字典词典,一边放着桐桐手书的计算过程,正中间摆着一本跟字典一样厚的书。英汉对照词典就放在随手可取的地方,因为里面牵扯到的很多名词都是音译过来的。她还得再查证。
  他就说林雨桐:“你怎么那么逗孩子呢?”瞧那样,被欺负的不轻。
  就该叫她知道点厉害。
  对自己这亲妈都是一种你啥也不懂的样子,那对着外人呢?是不是也傲慢?
  她这么跟四爷说:“……得叫她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别整天一副你们都是一帮愚民的样子。
  然后清宁发现,她的日子从老爸回来之后更难过了。
  为啥呢?因为描红作业更多了。
  每天就练一句话: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第一遍没反应过来是啥意思,第二遍还有点愣神,等第三遍的时候,清宁悟了!
  肯定是妈妈告状了。
  妈妈怎么这样呢?告状精!
  “我不跟你好了。”她嘟着嘴,找机会偷偷的跟林雨桐说。
  林雨桐憋着笑:“要拉钩吗?”她尽量做出严肃的样子,“一百年都不许变,说到就得做到……”
  清宁愣了一下,爸爸可是说过,君子一诺千金重。
  一百年呢……要好久好久。老太才八十啊!
  那得自己比老太还老……想起没老太老的已经去世的爷爷,她终于反应过来了,然后慢慢的过去,伸胳膊抱着妈妈的腰:“……妈……你跟我爸一定要活很久很久……你看爷爷……多可惜……都不能陪着我长大……你们得活的很久很久永远都不死……陪着我,好不好?”
  这个变故叫林雨桐顿时心酸的不行。
  哪个做父母的不想长长久久的陪着孩子呢?
  可谁真能千年万年的长在世上?
  残酷的话在嘴里转了一圈之后,出口却成了:“好!我跟你爸爸都陪着你……你也要好好的,危险的事情不做,危险的地方不去……平平安安的……健健康康的……”
  小老太不习惯这种矫情,撇撇嘴,母女俩真是闲的。把清远放在地上,去厨房看酵面起了没有。
  清远屁颠屁颠的过来,挤在妈妈跟姐姐中间,“也陪我……也陪我……”
  陪你啥呀!傻小子!
  “陪我……电视……猴子……”他断断续续这么说。
  这是说电视剧西游记呢。
  春节的时候都已经在央视播出了,但可惜,在太平镇是接收不到央视的信号的。
  黑白电视嘛,有时候都没有天线,直接把家里不用的铝制的笼屉挂上去就行。院子里树一根竹竿,绑在上面固定上。或是在房顶,弄个杆子固定上就行。
  房顶上这种不怎么好,比起竹竿这种的,一点都不方便。
  有时候就能收一个省台吧,但要是把竹竿转一转,说不定就有惊喜了,收到别的电视台也不一定。
  省台一套,新闻多,广告多不说,晚上还只播放两集电视剧。再加上周末,放一些戏曲一类的节目,电视剧的时间就更少了。
  孩子们除了晚上六点准点看个动画片,也看不了别的。
  如今就不一样了,城里这台是彩电,收的节目也多了。有电视台放西游记。
  这可美了!上到小老太,下到清远,就没有不爱看的。
  小老太以前上戏园子看戏,那戏台上的孙悟空能跟电视上这种效果比吗?那是晚上看,白天重播还看。清远呢,纯属看热闹。每集一开始,那个音乐一响起,猴子从石头里一蹦出来,他就莫名的兴奋。
  最高兴的事,就是跟小老太俩坐沙发上,一老一小,对着电视看了。有这每事,还邀请妈妈和姐姐,叫赔他一起看。
  一起看就一起看吧。
  虽然她已经不知道把这电视剧看了多少遍了。如今看的时候,是那种的感觉。哎呦这块的特技是这样的,那石头该不是拿塑料泡沫做的吧。然后出来一个小妖,就会感觉,咋这么面熟呢,是不是还演过其他妖精啊。
  竟然每次看的时候,都有新发现。
  四爷回来换了鞋洗了澡,抱着他家傻儿子问呢:“看懂啥了?”瞧的挺热闹的。
  清远眨巴着眼睛,不知道他爸问的是啥意思。
  四爷就又问了:“这里面谁最厉害啊?”
  清远就说了:“光头!”
  光头最厉害?
  哪个光头?这里面的光头可多了。
  说不清楚。
  四爷就笑,“那你说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谁厉害啊?”
  清远这下明白了,特别嘹亮的说:“八戒……八戒……”
  真成傻儿子了!
  四爷摸了摸这二小子的脑袋:“那你说八戒怎么厉害了?”
  “八戒……吃……八戒……不挨打……”说着,还捂了捂屁股。
  这下四爷和林雨桐都愣住了。干得少吃的多,这算不算是厉害呢?
  某种意义上,绝对算的。
  清宁怪笑,故意逗弟弟,“……你跟爸妈说,你是打哪来的?”
  “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句话说的特别清楚连贯。
  但是这内容吧……果然是傻小子。
  你爸你妈的功劳全叫你给抹杀了!
 
 
第1029章 悠悠岁月(46)三合一
  上个学期过的轻松,这个学期老师似乎没有再放任自流的意思。所以相对来说,繁忙了很多。
  林雨桐几次提起提供实验经费的事,都被老师拒绝了,“再等等,真不急。”
  实验的事被搁置,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情,正精力充沛的将之前的实验所得整理出来,准备出书呢。
  可说实在话,如今这整个社会的氛围就是,出书真心不容易。
  老师是拿着特殊津贴的那一类人,所以住房这些条件还算是顶好的。像是周扬这样的,在学校都工作了好几年了,之前一直住的是集体宿舍,现在好了,终于分了筒子楼了,这还是人家给老师的面子。
  像是严格爷爷那样的,属于返聘回来的。没有点好的待遇,凭啥叫人家从京城过来,是不是?像是高洁的父母,这是在国外攒下家底的,因此都能有不错的住房条件。可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家几代人在筒子楼里缩着呢。
  像是老师这样年纪的,心还都稳得住。可更年轻的一些老师,心就有些晃荡了。
  都想着办法出国呢。
  好些人都来找林雨桐,问这英语怎么学?以前的英语资料能不能借来用用。
  这段时间,林雨桐没干别的,就是再图书馆帮老师查找英文原版的资料了。然后翻译出来送过去。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别看这位是自学的,可是功底那是真扎实。
  可林雨桐从哪给找资料去。
  她给了一个最绝的答案:背英语词典。
  呵呵!
  要是谁都有那记性,那干嘛费事来找你?这不是找捷径呢吗?
  谁都不信林雨桐能背下词典,可林雨桐真能背下来。
  以前其实是真背不下来的,可如今不是陪孩子呢吗?孩子每天背诵词典一页,不光是要背诵,还要听写,听写完了再默写。四爷也不是总在的,所以林雨桐晚上得陪孩子学习吧。
  本来就会,孩子背一遍,她跟着记一遍。给孩子听写的时候,她又再看一遍。完了给孩子检查,这又对照一遍。再来是孩子默写完了,她又得继续订正一遍。
  这就记住了吗?
  肯定是记不完全的。
  但是四爷交给的方法比较变态。一星期为一个周期。这个星期背诵七页,下个星期又背诵七页,等第三个星期,开始重复第一个星期背诵的。第四个星期重复第二个星期背诵的。第五个星期你得达到这十四页的内容抽出任何一个单词你能说出位置,而且内容又不带出错的。要不然,就一直不进行新的背诵,就复习这七页。
  反正孩子小嘛,有的是时间。
  这么折腾了半学期之后,林雨桐发现她都被训练出来了。
  这些人不信,不信你就考嘛。
  把词典‘随手’一翻,刚好是自家闺女的学习进度之内,呜哩哇啦的一通背诵,才两页这些人就败退了。
  这么下去,啥时候才能出国呢。
  其实出国跟英语好坏压根没关系。真把一个一句英语也不通的人扔国外去,半年啥也会了。
  可出国的指标,紧的很。
  真不是谁想争取就能争取到的。你说英语你有优势,可人家背后的腿粗,你能怎么办?
  老师手里倒是有指标的,但这位压根就没推荐的想法。
  你要说你想出国,他能立马跟你绝交。
  这天又打发了一拨来打探消息的,出门就见周扬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又咋了?”林雨桐以为是老师给布置的任务多,“有为难的地方,拿过来我帮你……”
  周扬的英语也属于自学来的,哑巴就不说了,有时候对词义的理解有些偏差,翻译出来的东西就有些差强人意,老师一见这东西就牙疼,说是拿过去他得跟修改中学生作文似的,不光要修改语法,还得订正词汇。
  周扬还真不是为这个,他左右看看,跟做贼似的靠过来,“师妹啊……你这毕业以后,想过去向没有?”
  现在就想去向?
  有点早吧。
  周扬一副你读书读傻了的样子,“这都研二下学期了。后半年咱们就正式进入实习期了。这一实习,可就是一年……”
  还真是!
  这个时期的大学生,都特别注重实习,更何况是研究生,为期一年的实习期,时间不算短,但相对的也不算是长的。
  林雨桐能去哪?
  她的去向都是定了的,肯定得回原单位的。单位发的工资就没断过,拿着工资上学,养家糊口没有后顾之忧,完了学成了,两脚一蹬,飞了!这翻脸不认人的作风,那是绝对不行的。
  她这么说,也是这么问周扬的,“你不是该留校吗?”
  周扬直搓牙花子,“师妹啊,别人说起来,都说是大学老师有多好有多好,你说心里话,这大学老师是不是比不上你在县城上班舒服?分房子了,至少都是两室一厅的。要是不在县城,在乡下那就更好了,大院子住着,那是什么滋味。你知道筒子楼的滋味的。以我如今这资历,至少得在筒子楼里猫十几年。我的天啊!”他抚额,做出一副仰天长叹的样子,“就那么一个单人间,吃喝拉撒都在里面……”
  说这个就很尴尬了。主要是厕所太远,在楼外面,家家都有尿盆,晚上在尿盆里解决。
  是这种情况,靠里面的墙放一张床,这边紧靠着床放文件柜之类的东西,刚好做个格挡,把内外分开。
  这外间是书房、是客厅、是餐厅、是活动室,反正是什么功能都兼具。做饭呢,灶具就放在楼道里。屁股大的一点地方。
  周扬如今那也是有家小的人,老婆的工具好容易给调来了,在学校的后勤工作。孩子在附属小学念书。工资不高,还得分出一半寄回老家,家里兄弟姐妹都需要帮衬。
  跟林雨桐这边的情况差不多,反正老家来人是家常便饭。一个月没两回,这都得稀奇。
  如今看似物资供应好了,但看跟什么时候比。要是跟之前那种拿票吃饭的情况比,那简直是好了太多了。但这也主要集中在生活物资上。比如粮食供应、布匹供应、蔬菜肉蛋的供应等等,考虑的先是肚子的问题。
  可还有很多生产资料,其实供应是不足的。
  比如说,化肥!
  早些年,刚生产出来的化肥是氨水。这玩意当年也是要凭票才能买到的。买回家是液体的,挖窖保存。等到浇地的时候,给水里一滴一滴的滴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上化肥。
  近几年,开始有了碳铵。这种肥料一袋子也就十几块钱,很多人家也是买不起的。可就算是买的起,那也未必就能买得到。
  这玩意紧俏的很。
  有了肥料,人们对沿袭数千年的农家肥有些不屑一顾,盲目的认为肥料就是好东西。
  的确是好东西,对于短期内增高作物产量,成效相当显著。
  好些人都是借债了,买几袋子给地里追肥嘛。
  等家家都等着用肥料的时候,供销社差不多就有很多时候是供应不上的。
  镇上没有,县城没有,那就上省城。
  然后上省城容易,可这谁知道省城哪里有卖化肥的?
  不知道没关系啊!有人知道啊。
  这人特别得意的说了,“没事!我们村那谁谁在省城呢,找他去……”就跟他们村那谁谁谁是化肥厂厂长似的。
  四爷遭遇过这事,村里来了好几个,意思就一个,给咱们弄点化肥去。
  能咋办?
  手里的活先扔下,然后安排这些人吃喝玩乐一条龙,叫他们可着劲的玩吧,他得偷摸的先去找哪里有化肥。从哪里能弄来化肥。
  最后还是林雨桐出面的,毕竟是农大嘛,跟这些跟农业先关的单位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学里给人家做一些技术支持的。
  无故有偶,林雨桐找去的时候,就碰到也在走后门的周扬,他也在给他们村想办法呢。
  一人弄了两车价格低了一块钱的化肥,才把人给打发了。
  其实不光是化肥难买,其他的比如想买个拖拉机上的零件轮胎,对不住,县城很多时候都是配不上的。得叫人自己去省城去。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