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把玩着自己常用的一直剔红笔,低着头道:“放心罢,不过是写封信。写给唐宋,请他给我寄一些苏州的报纸来。”
之所以请唐宋,在于唐宋现在是做报纸的,所以对其他的报纸最为关注,让他收集苏州的报纸,他能非常清楚地将苏州所有的精品报纸都寄来。换成是别的作者之流,这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也就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行内人收集报纸绝不会比唐宋差。所谓的他方便一些,只是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实际上想想很没道理而已。
春儿心中有些困惑,在她眼里唐宋虽然和连翘的关系也很好,但绝对不是最好的那一个。请人帮这种忙,为什么不找其他人呢?
第346章
京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这种城市在古代不多见,在现代更是绝迹——所以对于连翘来说,这种城市是只存在于书籍资料中的,现实生活中根本没见过。
这里的特殊并不是指的别的地方,仅仅是指这座城市消费者的构成而已。
和苏州、福州、广州等等大城市不一样,京城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整个京城的消费得以支撑,并不是依靠城市居民中占比最大的工商业者,而是广大官员,以及王公贵族。
官员之类的人消费能力不错,这是后世也有的。大城市还不明显,去到十八线小县城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在那样的城市生活不错的最大群体就是公务员和老师,次之有销售人员。不过销售人员也只是做的好就有高工资拿,离生活舒适就差得远了。
但即便有这种现象,让一个现代人相信有一个城市纯粹靠公务员支撑起来,他们能信?这是很难的,因为这违背了一个人平常的生活常识,这个人会本能地抗拒。
然而现实会告诉每一个人,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在切切实实发生。不论你多么抗拒,事实就是事实,它本身不会因为你的抗拒而一丝一毫的变化。
只能说很多人是乍一听这个事情就摇头说不可能了,并没有仔细算一笔账。仔细想想,京城这个地方有官员三千多人,听起来不多,但要想到这三千多的官员都是正经官员,一个衙门往往还要配备比官员多得多的吏目,按照后世的算法,这也算是公务员了,只不过级别低一些而已。
官员不是他们一个人,往往有一大家子。出身贫寒人家的,一家三五口,不用下人,生活的比较俭省。不过总体而言靠官员养家不成问题,其他的家庭成员不用出去做事,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家庭,
至于出身富贵,或者做到高官位置的那就更不用提了,三五进的大院子,满院子的主子,仆人几十上百。依靠这个官员,所有人都是优质的消费者。
吏目的道理也差不多,不用进行生产也能生活。在油水厚的单位能捞大钱,在清水衙门,不济也能养活自己。
至于王公贵族们就更不用说了,想想《红楼梦》中的贾府,一大家子的人口,再加上围绕在主子身边的仆从奴婢,随便一家也能带来几百上千的人口——算账就能知道了,再底层的主子,如赵姨娘、贾环之流,身边也有三四个使唤的,至于做院子里粗活的,那就更多了。而说到牌面上的主子,如贾母、贾宝玉,身边都是几十个人,这也是没有说那些粗使的。
而读过《红楼梦》的都应该知道,除了做细活儿的内房丫头,院子里还有的是粗使丫头、粗使媳妇,外房洒扫、粗活儿杂活儿等等,都是他们的!
一个贾府尚且如此,京城里又何止一个贾府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京城这个城市的繁华不依托于切切实实的制造业或者商业,完全就是依靠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一小撮人。除了官员、吏目、王公贵族之外,剩下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人。
这样的现实情况,再加上京城属于天子脚下,最是讲究,个人的力量被压缩到了极致。所以这个城市完完全全被权贵所掌握,普通人在这里根本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类似连翘在苏州看到的大富商那堪比王侯的场面与气魄,这里是绝对看不到的。
同时,也因为这些原因,这座城市是国家改革的起点,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从这里来,但这里本身却是最守旧、最顽固的代表!
这里运行的是旧社会的一套,同时新生的种种力量在这里被削弱到了极致,以至于无法对抗旧社会本有的东西。
“小姐,咱们接下来去哪儿?”春儿拎着好几个包裹跟在连翘身后,走了一个下午,她的脚已经非常酸痛了。
连翘与吴美娘来京城已经有十来日了,这十来日过的非常忙碌。一方面要找一个住的地方,适应京城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与连家相交,现在吴美娘与连翘每三天去一次连家,给连老太太请安。有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事,略说几句就告辞了,有的时候则留的久一些,会吃饭再走。
当然了,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吴美娘与连翘还没有遇到连家有事儿。不要说过两个月有连老太太生日,就是连守信、连大太太两人中的一个过生日,那都是要上门的。不只是当日要留下来吃饭吃酒,还要住在连家——这种庆祝都是要弄的很晚的,说不定晚上还有戏班子唱堂会,不留宿几乎是不可能了。
除了生日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可以用来庆祝的日子,只不过现在母女二人还没有遇上而已。
这十来日里,除了去连家的日子,连翘一般陪着吴美娘去看会馆小厮推荐的房子。在这之外就是出门闲逛了...这边又没有认识的朋友,不出门闲逛,实在是没有多少消遣的方式了。
而在这没有多少的消遣方式中,小说算是连翘比较喜欢的一种。
以前遗留下来的好作品已经被连翘看的差不多了,她阅读速度快,以前积累下来的存货根本不够她消耗。如今支撑连翘的是新出来的作品,南北各位大家的出名作品自不必说,还有一些没有跳出小圈子的作品,连翘也会读。
这里所指的没有跳出小圈子,指的就是地方性作品。譬如有的作品就是只在苏州卖,书商觉得向外地推广得不偿失,再不然就是作者本身没有太大的名气,合作的书社本就没有外地销售的资源。
这种作品中也有非常不错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才会成为小圈子作品的。之前连翘人在苏州,能够接触到的当然只有苏州的小圈子作品。现在人跑到京城了,这就意味着京城存在大量她没有看过的小圈子作品。
这对于一个正在闹书荒的读者来说,完全就是打瞌睡送来了枕头!
连翘最近就经常出来逛书店,快乐的就像是一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只不过她也不能整日呆在家中看书,好歹是来了京城一趟,怎么能不了解了解这边。因为这个,她现在的主要消遣才是闲逛,而不是宅在会馆读小说......
逛了半天,连翘买的东西却并不多,至少不像某些爆买族一样,大包小包,最后甚至出现完全拿不下的情况。这不是连翘对购物有多么谨慎,纯粹是古代商品就那些,实在是支撑不起她的购物欲啊!
很多人厚古薄今,连翘如果能回到现代肯定会对厚古薄今的专家们嗤之以鼻——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就应该扔到古代生活一段时间,只要一个月就足够他们骂娘了!
古代有很多现代快要失传的手工艺品,古代有很多东西也很值得后世惊叹。但现实就是现代才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古代,哪怕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相对于现代也毫无可比性。
商品这一点,别看《清明上河图》画的东京汴梁商品多么的丰富,实际上对比现代就知道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在古代逛街,就跟一个现代城市人参加小乡镇的赶集活动一样,一开始还有一些新鲜感,后面就没有丝毫兴趣了。
没有购物欲支撑的逛街,逛街者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身体的疲惫与痛苦。所以春儿一表现出疲惫,连翘也不坚持了,立刻道:“那边有个茶楼,咱们在那边坐会儿,顺便吃些小点心,然后买一些外头的酒菜带回去给娘!”
在会馆里当然是不能自己做饭吃的,所以要么吃会馆里的,要么出去吃。会馆厨房出的饭菜便宜实惠,但是味道一般,所以吴美娘和连翘两人一般都是从外面酒楼叫一些饭菜。
春儿立刻点点头,跟着连翘进了茶楼。
茶楼生意最好的时候是中午前后——能逛茶楼的人,最多的就是闲人。这些人往往起床很迟,午前来的就是这一波。至于午后,那也是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候,客人也多。不过这是夏天,所以客人以午前那一拨为主。等到天气冷的时候,那就是午后的天下了!特别是有着暖阳的午后,点上一杯热茶,乐呵呵地听着茶馆的评书、小曲儿,美滋滋~
这时候都接近傍晚了,正是茶楼生意惨淡的时候。连翘与春儿进来,跑堂的立刻一甩肩头的白毛巾,上前引路道:“小姐几位,是坐楼下大堂,还是做二楼包厢。”
连翘不喜欢大堂,也不想坐包间,一下看到了二楼挨着栏杆的走廊,用屏风做隔断,隔出了很多既独立又彼此分隔的小空间。便道:“两个人,就二楼的雅座罢!”
跑堂的连忙引路,将连翘和春儿引到了二楼那些半隔开的位置上。因为这会儿没什么人,所以连翘可以随便选位置。连翘选了个最方便看一楼大堂中间舞台表演的...这时候是一个唱大鼓的女子正在表演,别说,水平还真不错!
舒舒服服坐下,点了茶水和点心,连翘就开始饶有兴致地观察一楼的各色人等。
连翘从苏州来,感觉到此时各地之间人的差别比现代的要大,有的时候这种差异大到了观察这种现象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她特别坐在二楼雅座的原因之一,十分方便观察。
正高高兴兴的,那个唱大鼓的女艺人下去了,换上一个拉胡琴唱小曲儿的,连翘听的出来这是一首挺欢快的小曲儿,也很适合生意场所。毕竟身世凄苦的卖唱女在别人的经营场所唱身世飘零、天道不公啥的,那也就是小说里而已。换成现实生活中,老板立刻就要赶人的!
只不过这小曲儿听了头几句连翘就觉得不太对了,其中最大的不对就是小曲的唱词。因为有方言夹杂其中,又没个字幕或者歌词本啥的,所以说不清楚。但是从可以听出来的意思看,基本类似《十八摸》这样的‘名曲’。
第347章
连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满脸茫然。
说实在的,此时的艺人,特别是女性艺人,其实往往是身兼两重身份的。一方面是艺术工作者,另一方面从事着某种古老的服务业。至于秦楼楚馆工作的小姐姐们,她们也是两重身份,只不过本职是做古老服务业,兼职做文艺表演,和女性艺人正好相反。
鉴于这一特殊的情况,再加上艺术工作者属于优伶之属,在古代一向有娼优并举的说法,所以艺人们,不论男性女性,演出内容里带一些颜色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正经地方表演,这往往有个限度。
连翘在此之前在苏州的时候也曾见过茶楼中的艺人表演,偶尔也会说些带颜色的笑话,唱些小黄曲带动气氛——不要把古人想的极端保守!其实市井之中有的时候古人开放地让现代人咋舌!这大概是过分压抑之后的后遗症,当情绪可以发泄的时候佷容易就走向另一个极端。
但是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很隐晦的,老司机能听得懂,有一些小白根本不明白,也就过去了。可现在正在表演的艺人不一样,这也才鄙俗直白了,以至于连翘惊怔地望向那位表演者。
之前她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位表演者呢,一眼扫过去只觉得和别的唱小曲儿的艺人没什么不同。现在仔细观察才发现还是有不同的,第一就是年纪,这个艺人恐怕有三四十岁了。虽然用脂粉精心修饰过,但古代的化妆品和化妆技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呵呵。
根本不能遮掩老态。
唱小曲儿一般都是十几岁小姑娘的事儿,这个时候小姑娘的嗓子脆生,最为合适。这一行也是吃个青春饭,等到年纪大了,有些积蓄的就能买两个小姑娘,教她们唱小曲儿,替自己赚钱。要不然没有积蓄,就只能去给人家做伴奏,或者转行到其他曲艺表演项目。
当然,也有唱小曲儿能唱到年纪大的,但那毕竟是少数,没有普遍意义。
第二就是这个女艺人举止十分轻浮...虽然古代女性艺人举止轻浮是很常见的,但是这位女性艺人有一种格外的不同。非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太熟练了。说到底,对于这些女性艺人来说,表演才是主业,至于旁的,那就是兼职,兼职的业务水平有些生疏,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林林总总的不对劲还有好几个,只是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根据这些也得不出什么论断。
因为这一段表演,春儿已经满脸通红。连翘倒是还好,毕竟她也算是见过大场面了,不过是一首小黄歌而已,脸不红心不跳地听完并不算什么。
但连翘这样的还是少数,茶楼里很多普通的客人已经哗然一片了。就是在此时,有几个浮浪子弟大笑起来,撒下钱来,点名就要让方才那个唱小曲儿的女艺人接着唱!
旁边有人看不过眼,便道:“王二郎,你要听这样的曲子,或者去院里人家,或者将那娘子弄到家里去唱,哪样都好,还是不要茶楼里面作怪了!”
那个出钱点节目的正是被称作王二郎的那个,却十分地不以为意:“少爷我乐意!既然她在这里卖艺,我凭什么定不得节目?花钱点的,你若是不想听,要么多花钱点别的,要么就滚蛋!”
按照茶楼的规矩,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客人都想点下一个节目,那就价高者得。
这人被王二郎一句话堵住,说不出话来,气闷了半晌,最终甩袖走了。
王二郎哈哈一笑,道:“唱!给我继续唱!”
这副态度可是得罪了很多人,立刻就有人阴阳怪气道:“王二郎倒是牙口不错,这样的老妓都看得上!就算讨不着小喜姑娘的青睐,也不必这般糟践自己罢!”
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敝人,原来唱小曲儿的那个女子此时已经是低垂着头。连翘一直观察着她,发现她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是满脸的笑容,只是连翘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的强颜欢笑。
这时候跑堂地过来给连翘的茶续水,见连翘一直盯着底下一楼的那个女性艺人看。便试探着道:“小姐是有什么想知道的罢?”
连翘明白他的意思,立刻将一小块银子放在了桌上,点点头道:“我确实是有一些想知道的,若是小哥能替我解惑,这便是小哥的了。”
这种茶馆饭庄里头跑堂的,都是打听消息的一把好手。只不过让他们解惑也不是白来的,得有小费才行。
连翘给钱干脆,那跑堂的也干脆。袖了银子便低声道:“说起来也怪让人唏嘘的,那唱小曲儿的女子转回去二十年也是京城首屈一指的名妓!听人说有个花名叫做‘明月奴’。那时候听她唱曲儿,一曲得大把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