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三春景
时间:2019-05-16 05:52:01

  最开始的时候这位魔教少主和女主不打不相识也是为了给妻子‘报仇’。
  爱妻死去,一个说不上原因的原因就是江南名医不肯去魔教救治妻子,若是这位名医愿意,说不定就不会死了。然而这只是迁怒而已——人在那种困境中会迁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时的董圆圆正好也在寻名医,于是就和魔教的人打了起来,是这样一个故事。
  而现在他再次找上门来,是有事情想要让女主帮忙。
  在此之前的一次英雄大会上,江湖上有数的头面人物,仁义无双宋大侠莫名其妙地死了。后来查来查去,竟然查到了魔教头上。
  说实在的,魔教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少主是个好人,但是他爹完全不是啊!这种事倒也正常。
  之所以少主来找女主,这是因为这件事不是魔教做的,结果栽到了魔教头上。少主他爹显然对此非常不爽,不爽的结果就是打算去搞事情——你们不是说我们魔教如何如何么,担下这个名声不能白担啊!
  可以这么说,少主来找女主想查清楚这件事,一方面确实觉得不是自家的锅自家不能背,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保护名门正派的各位。不然真的让他爹去搞事情,到时候武林又是一片腥风血雨!
  而女主呢,之前他就认识。在当时事件中女主董圆圆表现的有勇有谋,十分聪明,还顺手破过案子。说实话,少主认识的名门正派人士并不多,也就是女主还能托付这件事——至于名门正派之外的人士,就算查清楚了这件事,恐怕也不足以给魔教‘伸冤’。
  因为大家肯定会表示‘不-相-信’,一定是外道人士互相勾结云云。
 
 
第364章
  在《鸳鸯蝴蝶剑》这一部分的内容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女主董圆圆开始接手魔教少主周易的烂摊子,开始调查这起颇为吊诡的杀人事件。
  就在调查之中,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甚至冒出了隐藏在江湖传说中的神秘组织!一开始的时候女主是站在干岸上的,但是逐渐的,随着调查的深入,不能自主的,她也陷入了这个巨大的局中。
  在这个阶段,小说有三大看点,第一个是登场的各种角色,他们有的是‘正统偶像’,即出身正派名门,本身英俊潇洒,实力在同龄人中间也极为不俗。只要再添上几个无伤大雅而又有趣的小缺点,就是最常见的人气角色了,男二号或者男三号里面很常见这种设定。
  有的则是‘邪道偶像’,这不一定说这些人出身魔道,只是他们不像此时常见的人气角色而已。根据连翘的设定,他们或是喜好古怪,举止上常人不能接受。又或是思想惊世骇俗,以至于不可理喻...这些人都不是世俗意义上受欢迎的角色。
  不过迷人的邪道角色向来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杀手锏,塑造出强大的人格魅力,配合一些吸粉的小细节,这种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让人排斥的角色,一下跃入人气角色,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角色们自身风度迷人,再不然就是身世奇诡,神秘隐晦,再不然背负着血海深仇等等,各种设定在这里登场,很是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同时也使连翘塑造的这个武侠世界更加丰满,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好像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个武林一样。
  当然了,其中连翘最花心思塑造的当然还是故事的主线,也是纠缠在凶手和被害人仁义无双宋大侠之间的故事。借着这个故事要揭露出的是一个被掩埋了十八年的真相,甚至查案到了最后,魔教反而只是一个擦边球,很有可能只是被连累进去的。
  那是凶手的障眼法,具体的,只是为了让魔教背锅。反正这个套路正派豪侠是很吃的,而魔教呢,要么背下这口锅,要么反驳——然而正派豪侠们是不会相信这种反驳的。
  在这个幕后凶手身上,连翘赋予了很多特点,阴郁冷漠、强大聪明,十八年如一日策划着一场谋杀。这场谋杀根本不是杀一个人,仁义无双宋大侠只不过是一个开始,后面陆陆续续还在死人,就在董圆圆的调查过程中。
  这个人身上冷漠阴郁的气质仿佛和凶手很搭,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女主并没有怀疑到他身上。因为他只不过是举办英雄会的天水山庄一个柴房杂役,据说是江湖仇杀被废了武功,同时被毁了容,上一代庄主可怜他,收留了他。
  事实上他确实没有武功了,这是佷容易就能看出来的。而根据现场勘查,宋大侠并不是死于毒杀,他是被一枚铜钱直接打入了太阳穴,一击毙命。这种力度和准确性,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很难做得到,何况那可是宋大侠,武功在江湖也算是一等,怎么可能毫无防备。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似乎是没有作案时间的......
  连翘在这部分小说中采用的是典型的本格派,即推理之中侦探和读者掌握的信息是一样的,没有在前文出现的东西绝不会成为后文破案的线索和证据!这类小说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点在于,只要作者的逻辑没有问题,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前文可以达到和小说中侦探同步进行推理的感受。
  聪明的人可以不需要侦探进行解密,自行领悟到答案。中间的头脑风暴无疑是有趣的,最终答案揭晓,那种由智力上面的优越感带来的兴奋足够让这类读者对本格派推理小说入迷了。
  而推理能力稍弱的读者也不是很要紧,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真相揭晓的那一瞬间,头皮发麻的恍然大悟!那种种种线索都严丝合缝勾连起来,缠绕在自己心头的迷雾、百思不得其解的细节得到解释的震撼,通通都会让人上瘾!中间的好奇心推动他们进行阅读。
  但是下手的杀手正是他!
  在这一次的命案中连翘运用了两个主要的推理元素,一个是掩盖作案时间的手法,这种凶手人为制造没有作案时间的手法在推理小说中比较常见,真正说差别在于手法高低。手法拙劣的自然是老生常谈,往往一看开头,作者就能猜测出七八分。而手法足够出色的,往往有所创新,看的读者十分兴奋。
  这是一种纯粹智力上的狂欢!
  连翘在这一条上属于不功不过,大概就是不能指望她写出多好多具有创新性的内容,但是她也不至于犯一些明显的漏洞,以至于让读者尴尬...当时她写推理小说就是这个水平,让读者看得下去,但无法抱有多大的期待。
  不过现在写就不一样了,还是那样,她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些或许略显陈旧、毫无创新的手法在这个时代的读者看来已经足够可怕了!读者都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巧妙的手法!
  这倒不是此时没有推理小说,其实是有的。只不过这些推理小说就类似于连翘那个世界的古代的《施公案》、《包公案》、《海公案》、《狄公案》等等一系列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是中国特色的推理小说。
  即小说的逻辑并不能完全自洽,证据链条不充足...总而言之,这类小说看原著,在现代推理小说读者那里大都不满意。其中侦探,也就是那些以擅长断案著称的官员其实不能说是掌握了切实的证据,很多时候直到结案,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推测、想象。
  现代若是真的按照那种方式办案,恐怕要多出不少冤假错案——有的时候并不是看起来像是凶手的那个人真的就是凶手,甚至有证据指向也不能真的肯定,只有拿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前后过程还原的清清楚楚,这才行!
  华夏古代的推理小说之所以会和后世的推理小说有这样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人治的成分太大了,老百姓对于‘法’并不太在乎,更在乎‘人’。如果遇到一个好官,不管什么法律,他们都能过上安生日子。可若是遇到一个坏官,法律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啊!
  实际上华夏古代的公堂,很多案件的审理和判定都是要将‘人情’考虑进去的,现代是‘法不容情’,那时候是‘法不外乎人情’。
  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公案小说中设计的手法足够新奇有趣,有的也很巧妙,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想要实际去做,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然而这也不是主流,大多数的案件剥落表面的故事,内核其实很简单。更多的时候大家看的是故事包含的人情,推理啥的,其实并不很重要。
  除了作案时间进行掩饰和混淆这个问题,连翘还有另一个元素应用,那就是‘反转’。
  所谓‘反转’,就是侦探进行调查,根据得到的线索和证据怀疑到了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身上种种疑点也都对的上。这个时候无论是书里的侦探,还是书外的读者,都很容易一拍大腿:对,就是你了!
  然而在聚集众人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所有的线索会被重新梳理,同时和自己所怀疑的对象也会有一定的交流。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发现自己证据不足,并且察觉到这一推理方向的微妙之处...有问题啊!
  这个时候会进行第二重推理,即所谓的推理反转。
  不过二重推理并不算什么,推理小说界还有三重推理的神作呢!而且这里说的三重推理,并不是说两次反转就行了,反转如果生硬,不能得到读者认同,这其实是失败的!所有的反转除了本身确实说得通之外,在前文也必须有所体现,这样进行反转的时候联想到前面的细节,读者才能有恍然大悟之感,并且觉得确实信服。
  连翘这里就用了反转的手法,在此之前女主董圆圆的朋友,某位世家出身,为人傻乎乎的,似乎毫无攻击性的少爷被列为了怀疑对象。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但是随着调查深入,证据一件一件出现,书里面的女主,书外面的读者又不得不相信是他,就是他!
  这个时候有一些脑子比较灵通的读者,提前怀疑到了这个朋友,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向周围的书友宣传。随着小说的进展,答案似乎向这种猜想靠近了,大家不由得感叹,人不可貌相,看起来最不可能的那个,可能就是真的呢!
  然后推理反转,这就自打嘴巴了。
  这个时候重新进行推理,前面得到的很多结论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还是正确的,有些却不是了。这种情况颇让人抓狂,这样的话还不如重开一局呢!这就好比解数学题,一开始思路错了,重新再来就会非常辛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超过新解另一道题。
  这对于一些沉迷于解谜游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自虐啊!但是在脑子疼的同时,他们却乐此不疲。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推理小说就是有这样的魅力。随着一步步的抽丝拨茧,读者体会到的是一般小说没有的‘趣味’。
  而剧情反转什么的,只要做的足够‘神’,读者被虐千百遍,那也是甘之如饴,然后心甘情愿地将其奉为神作!
  游戏第二回合,所有人再次投入了这场解谜游戏,随着女主的调查,智商不够的读者已经懵逼了。大概就是虽然大家都有着同样的脑子,眼睛也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但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女主的恍然大悟他们是弄不明白的,只能期待最后的解密情节。
  对于脑子不错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至于说对不对,这也要看最后的解密情节,这里会对一切有所交代。当然,不是没有不需要解密情节就能肯定自己推理正确的神人,只不过这种人非常少——后世这种读者就是少数,何况是这个时代,大家是第一次接触这类推理小说呢!
 
 
第365章
  《鸳鸯蝴蝶剑》中的这个案件最终还是要被解决的,当董圆圆指出凶手的时候绝大多数读者都是震惊的。这个人虽然平时非常古怪,也不像是什么好人,但是在这次的案件中他没有作案的时间和条件啊!怎么可能是她?
  一切的罪恶终将得到陈述,所有的谜团都会在最后揭开。随着读者的恍然大悟、瞠目结舌,甚至惊为天人,对方的犯罪手法被清晰地表述,而种种证据也被提出,一切都是铁案如山。
  然而,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算完结。
  连翘并不喜欢曾经很流行的‘受害者有害论’,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受害者往往并不无辜。因为一切的人祸都是不是平白无故来的,他们之所以经受这些,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持这个理论的人信誓旦旦地举例,表面上每个人受害的几率是均等的,实际上不然,有很多‘特殊’的人承担了绝大多数的伤害。这本没有错,稍微有一些常识的都知道,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人更容易受害。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刑侦剧比较含蓄,英美剧就大胆多了。大量的受害者都是社会的边缘人群,特别是‘妓.女’,出镜率简直高的可怕!这是因为她们是女人,更加缺乏反抗能力。同时,她们从事的特殊行业决定了她们接触的人三教九流,而且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人。
  种种原因放在一起就很清楚了,很多案件的受害者要么自己不是什么正经人,要么就是有什么事做的不厚道得罪了——貌似佐证了某些人的‘受害者有害论’。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先不说有些受害者确实无辜,就算是不无辜的,他们就应该受到那样大的伤害吗?好吧,就算他们应该受到那样大的伤害,那也不应该由个人来执行!
  虽然连翘认为‘受害者有害论’非常可笑,但是这个理论里面有一些东西还是挺有哲理的。连翘在写推理小说的时候用过,这个时候来出来再用一遍,也是增加了小说的厚度。
  我们有的时候会伤心地发现,受害者并不比施害者更好...这确实是存在的。而在推理小说中出现这种设定,其实并不算出奇。
  某些案件就是这样的,凶手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亲手来实施自己的复仇。而选择复仇,其实已经说明那些受害者远没有看上去那样单纯。
  于是随着女主角揭露那桩十八年前的真相,一切的一切浮现在所有人眼前。
  故事起始于十八年前的云贵,当时由湖广通往云贵的道路有一伙恶匪占山为王,聚集了民众上万,成为这一带的心腹大患。
  说要打吧,不值得,朝廷其实一直有些将云贵看作累赘的意思。派军队去情况复杂的云贵作战,即使对方只是匪徒,恐怕也很难善了,说不得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
  说不打吧,又不行,云贵到底是天子国土,不能不管!更何况这伙恶匪掐住的是一条交通要道——就算云贵在古代华夏多没有存在感,这种事情发生了,事情肯定也是不小的。
  就在朝廷举棋不定的时候,当朝的一个四品知府因为修筑黄河堤坝不力等多项罪责免职流放,抄家之后由押解人员往云南送。也就是在去往云贵的交通要道上,被这一伙恶匪截住了。
  这一家人被捉住之后并没有被杀,这一伙恶匪能够做的这样大,领头的也算是有些见识的额。人在江湖上薄有名气,最擅长使暗器小飞刀,因姓荣,外号叫做‘小刀荣’。小刀荣知道这是犯官一家子,觉得他们必定有些学识,便安排这家人男的帮助寨子里理账册、做文书工作,女的去教小孩子识字。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