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姜家和夏家——更甚至是村里其他人家,现在都不是缺一两口饭吃,姜金在夏家吃饭也就是添一副碗筷的事情。
不过家中教导小孩子却不一样,要让小孩子知道,不能随便去麻烦别人家。一次两次还好,时日久了难免会讨嫌,也容易让人日后念叨,毕竟人情难还啊。
夏婶也知道,于是也不拦着周翠娘教导姜金,不过平时会待他更好就是了。
姜秾嫁入夏家后,她也没什么不习惯的,基本都还是像以前一样——虽然夏五斤或许不这么认为……
姜家和夏家因为成为了儿女亲家,两家相处得也更加和睦亲厚了。
……
然而,视角跳出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温宁村,大昭南北的平民百姓,就普遍过得不太好了。
第65章
从‘袁管事’那里得到征选民女的风声, 到征选皇令下达, 再到通过嫁人逃过征选这一劫, 正经历时觉得紧急惊险得不得了,不过经历完这事之后再回头来看,也不过是才发生在短短几天内的事情而已。
村里人帮着夏家扩建并修缮了房屋, 坑里沤的绿肥也已经熟了,于是就把绿肥撒到了收割后剩下麦茬的田里, 就等下一场透雨,把田地下得湿透了就翻耕麦田,然后等时间一到,就播种小麦。
然而,这一场透雨, 一直等到秋分,也没有等来。
没有雨水的湿润,田地板结死硬,好些村民拼着手被锄头柄打出血泡来,拼着磕断锄头和锄头柄, 也只翻耕了小半田地还不到......
没办法,等到秋分都过去十来天了, 都还是没有等来一场雨, 就只能用薅锄浅浅的刨出一条一条浅沟来——土地太硬也不容易刨得深, 然后撒下麦种并掩盖上。
播种下了麦种,接着也一直没有等来一场雨能够让麦种萌芽出土。
只等到寒露过后,快到霜降时, 这才下了一场小雨,勉强湿润了浅浅一层地皮。
懂得农时气候的老农们,一看就知这是一场只在一村或一地里下的山雨。就是姜秾认知里的地形雨,因为温宁村在玉皇山山脚,云团沿着地形抬升而降下山雨。
这样的雨,只能算一时幸运,解去了眼前之急,让麦子发了芽出苗来。
然而将地域扩广开去,大范围内却是没有降雨的。如此一来,之后无法风调雨顺的可能,就非常之大了......
这时候的温宁村村民,也没那心情去担心外面的人了,因为小麦在霜降后才萌芽出土,越冬时还没长得足够茁壮,怕是要遭霜冻了......
对此,姜秾很是庆幸这一茬麦子,村里人家换了‘高产三代’杂交小麦去种。
姜秾:“这次的小麦种子,虽高产特质突出,但在耐寒与耐旱方面,也比以前的要好上许多。”
得了他们‘在世小神农’的安抚,村民们有稍微放心些。
“便是这一茬绝收了,家里也还存了些麦子,能吃到后年夏收的。”这是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想法,家里都存着粮食呢,这一茬减收或绝收,也饿不死。
温宁村的村民们,如今相比之前底气足了许多,因为家有存粮和余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姜家和夏家——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在世小神农’。
已经嫁人在村民眼里算作大人了的姜秾,又被村民们宠爱了一波,送了一些自家做的糕点零嘴。
姜秾:......
田里庄稼像是要遭旱、遭冻了,这也不是塌天大事,不还有段木香菇的营生呢嘛!
庄稼上,他们无计可施了,那就多花些心思去侍弄段木香菇,也能多买些银子然后买粮食回来。
因为袁家要把新鲜的平菇和香菇上贡给皇室,姜家和夏家的合伙菇房就由原来的四间,扩建至了六间,并很快发酵好培养料,装裹好菌包并接了种,之后就只等时候到了出菇长成后,拿去卖给袁家。
每斤鲜蘑一百文钱,大约到来年开春时一个月卖鲜蘑的毛收入,就能达到四五十两银子!再加上段木香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家每个月大约能有三十来两银子......
相比以前的一年十来两银子,翻了三百五六十倍,可谓是钱途可观!
虽然田里庄稼可能无法达到最高亩收,但还有栽培蘑菇这赚钱的营生呢,或者根据袁管事之前的提醒,趁着粮价还未涨得厉害,把家里的钱拿去先买些粮食回来存着,也能放心些。
这么想着
,姜家也就这么做了。趁着外面农人们为了交赋役银,去卖粮筹银的时候,花了十来两银子以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五百来斤麦子回来。
因为姜家的粮食地窖里,原本就存了三四千斤麦子,所以就买的少了些。不过夏家因为将两亩地全拿来种了菜蔬,或者让它半荒着了,地里没有种麦子豆子这些正经粮食,买的就要更多些——买了两千斤回来。
至于村里其他人家,没有往家里买粮食。因为段木香菇的收入已足够交纳赋役银,又都是些懂得听风声的,见姜家都在往家里买粮食了,他们扒拉了一下家里存粮后决定不往回买粮食,却也没有往外卖麦子。
......
温宁村的人做法极其正确,因为整个大昭的东西南北中部,都早已开始干旱了!
姜秾那次进县城时,袁管事除向他们透露要征选民女的风声外,还透露出南方的大多地界,自今年开春以后就再没下过一滴雨。
事实上,形势比这还严峻。不仅是南方,西南、华北、北方和西北方,都在开春后有了程度不一的干旱趋势,也即是说,整个大昭都开始了干旱!
十多年前,温宁村村民便是因为一场关中大旱,才背井离乡逃荒至此。
如今,全国开始了干旱......
相比主要种植是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及南方同样种植冬小麦的部分丘陵山地区,主要种植是春种秋收的水稻的南方平原地区,要更早的受到此次干旱的影响。
开春之后再未下一滴雨,那也就是说,今年的一茬水稻已经是绝产,颗粒未收......
因天灾导致绝收,按说朝廷和皇帝要减免赋税,甚至开粮仓赈灾的吧?
然而并没有,赋役银照常交纳。
先前有场关中大旱的天灾,所幸没动摇根基,然而如今这场全国大旱,让本就有不少佃逃离的形势,立即像烈火之上烹了油一般,‘噗’地燃烧加剧!
佃农们的日子,能够一年接上一年饿不死的活着,就算是不错了,大多是没有存银和存粮的。因此哪怕只是有一季的庄稼绝收,于他们而言便是灭顶之灾。
况且,这次因天灾干旱导致绝收后,朝廷不仅没有免除赋役或者开仓赈灾,竟然还要他们照旧交纳赋役银!
就是刮了他们一身几斤几两的肉,放案板上卖了,也是缴纳不上的!不逃,能怎么办?
佃农逃离之势,已如溃堤之水,奔腾难收!
大量逃离田地的佃农,以何处为家?又以何为生?没有落脚之地,没有饱腹之物,这样处境的佃农,便如曝晒而亡的枯柴,遇上一点火星便可燎原......
加上他们如今这位升和帝,所做的种种丧失民心的事情:继位十六年整以来,先是花了近十年时间修建西京皇宫,再是变革赋役法——好心办了坏事,又是搬迁到西京皇宫‘小住’——一直没有明确说是迁都,期间还不时额外增派些像是‘祭天银’、‘贺迁银’和‘鸭饷、牛饷和禾虫饷’之类的‘三饷’等,好些个荒唐至极的苛捐杂税!
火星燎原,那是再容易不过了。
秋分之日,湘赣之交,某一处县城外。
有一群人,一群衣衫褴褛嘴唇皲裂渗血,瘦骨嶙峋身上不见几斤肉,眼睛射出视死如归般的狠意目光的人。
二三百人沉默无声的赤脚行走着,就像是一群末路饿狼在觅食......
两三百人之中,甚至还有十几个人,一手抱着或牵着孩子,一手拿着棍棒、连枷或锄头等农具。
这一场夺城起义,在走近城门之前,都是无声无息
的。
因为他们早已饿得渴得没有力气去吼叫了,他们要把最后一丝力气留住,留到最后赌上性命去夺一口饭......
当这群人越来越靠近城门,并且没有步伐减缓或停下的打算时,县城门前的衙役就恶声呵斥道:
“止步!难民不许进城!止步!”
走在两三百人最前的一个肌肉虬结的壮汉,双目怒似铜铃!“我们是难民吗!是谁让我们成为难民的?!是你们这些稻田里的吸血水蛭!”
“我们只是要吃一口饭!既然你们不开仓放粮,那我们就自己来开!”
之后,便是一场刀光血影。先前沉默无声的两三百匹末路饿‘狼’,一旦交锋之后,也许是砍在身上的刀子太疼,也许是为了将棍棒朝对面人头上挥去而壮胆,他们终于不再沉默,最终嘶吼出声!
“锤死你个敲骨吸髓的!啊啊啊!”
“你们倒的泔水一桶桶,啊!为什么我们却连一碗稀粥都不得!”
“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我要吃饭......”
那两三百手拿棍棒农具的人,在城门处永远倒下了不少,但等守门的衙役也一倒不起之后,也就冲进城去了不少。
最后浑身浴血,直接冲进了县衙!
在县里有座精致大院子的县太爷,没有住在县衙后的官署,得以逃脱一命。但在他去找县尉镇压乱民之前,又从县城里的各个脏污小巷里,钻出来许多扬着菜刀板凳的人,犹如山泉汇入溪流,最后这股人流愈加粗壮,愈来愈奔腾有力!
一时间,街上声响愈来愈大,城中血腥味愈来愈浓......
想去找县尉的县太爷,也不去了,直接仓促收拾了包袱,携着娇妻美妾和儿女,揣着一匣子银票,趁着喊杀声还没从县衙粮仓那儿,喊到近前来之前,在壮仆和几个士兵的保护下钻进马车,弃城逃跑了.......
县太爷在县郊入官道之时,遇到了同样驾着马车赶来的县尉和县丞一行人,于是一碰头一商量,不一会儿就并作一行,驾着马车‘得儿得儿’的,扬起一路尘土后跑了个没影。
等县城里的饿‘狼’们夺了粮仓,去到县太爷的大宅子时,里面桌倒椅子歪的,只留下一地狼藉。
对逃走的县太爷来说,留下的这些东西不值钱,但对饿得能不顾性命奋力一搏的这些人来说,却已是他们一辈子没见过的好东西。
华美的丝绸衣裳,香软蓬松的棉被,厨房里剩下的鸡鸭米面......都是他们平日里不敢奢想的好东西。
“哈哈哈!我这辈子睡过了暖和松软的大床,穿过了丝绸衣裳,等我把分抢来的粮食和鸡鸭吃完后,便是立即死去也无怨了!我做鬼也要做个饱死鬼!”
......
及至冬至日,升和帝主持祭天大典之前(因没有修建京郊圜丘,便在长安城皇宫里走了个过场),已经有十来封奏明难民叛乱的折子,先后送入长安城了,且颇有未尽之势。
虽已经奏明的难民叛乱,大多都没成气候,很快就被镇守士兵扑灭。
却也已经有一南一北的各一处难民,已经占据了一两府之地,且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俨然是已经旗帜鲜明的反了!
第66章
南边稍成气候的难民叛乱势力盘踞在江东, 占据了宛陵府和周边府的两三个县城, 自称为‘谷米军’。
北边稍成气候的, 则是在晋鲁之交的邺城府,相比南方‘谷米军’几乎全部以逃离佃农组成外,占据邺城这一自古名城的‘言军’势力, 领导者及高层的身份就要高端许多了,是原先统管邺城府军事的都司, 及其心腹班子。
因此,虽南方‘谷米军’因受干旱天灾影响更早,情势最严峻,起义更加如火如荼,但也没能夺了北方‘言军’的势头。毕竟草台班子相比正规叛军, 还是要劣势一些,不过因为南方旱灾情势更加严峻,又有人多势众的原因,南北两地的起义军也勉强算得平分秋色。
不过呢,外面尽管难民起义, 眼前却也与温宁村的人没有关系,日子还得过下去,
只是在过日子时, 村民们心里的忧患意识变得浓厚了, 更加注意探听外面的消息,生怕被波及到。
虽各家都没明说,但村里各家都在找地儿存粮食了。还没挖地窖的动工挖起地窖来, 已经挖了地窖并将粮食存入其中的,也找其他地儿挖洞或挖地窖,然后分开藏匿粮食。
这样就算其中一处藏粮出了意外,也还有藏在其他地方的粮食呢。
温宁村的村民都是经过大旱的,遭遇旱灾时最重要的一是水、二就是粮食,再者如今这世道到处都在起义,流寇也不少,不仔细藏着粮食,被抢去或被‘征’去了,都是件要命的事情!
夏家也挖了地窖,藏下一千多斤粮食,以备不时之患。
而姜家,则是新挖了一个地窖。不过新地窖主体是挖在前院的地底下,若是两个地窖都挖在后院的话,容易把后院挖得坍陷下去。
新地窖的入口呢,则开在原来姜秾那间卧房里床头的柜子下面,将原先一个地窖的粮食分一半放新地窖后,就把入口用木板封上,上面铺一小张草席子,在席子上放个小柜子其上又放竹篮,这样就完全恢复成没挖地窖之前的样子了。
相比外面饥饿无着的人,温宁的村民家中有存粮,心底就有底气些,像是山上那些藏了一树洞松塔过冬的松鼠般。
自此以后节省些,不要敞开肚子吃白面馒头,在馒头里掺些自家种的菜或采来的野菜,再和其他粗粮夹杂着吃,即便是像之前关中大旱一样连着旱两年,即是还要在干旱上一年多,田里庄稼没有一颗收成,也能渡过去。
“唉,我上辈子不知造了哪门子孽啊!竟要我这辈子经受两场旱灾,末了还要经历一遭乱世世道!要是现在家中没有存粮、没有存银,我们一家子怕是会死绝了.......”
“姜夏和夏家,还有秾娃儿那娃子,几乎就是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哪......”
......
吃年夜饭时,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忆起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的人与事,少不得感念几句。
又不是世界颠覆的末世,不过封建王朝的一次更迭而已,仅是或许即将要经历乱世,世道艰难也还是要挣命活下去,日子还是得过。
于是年节要过,年夜饭也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