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红楼前传当丫鬟——牛奶花卷
时间:2020-04-21 09:17:30

  “这家商铺是和干货店拼租的,地方不大,只卖灌汤包、酱肉包和卤肉,都是比较方便的食物,店长是珍珠,外加碧玺和碧玉,一共就三个人,就把商铺撑起来了。你们可以看看,现在还不算客人最多的时候,中午的人才多呢。”张柔带她们过来参观,也是让他们有个参照物,当然也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攀比心。
 
  人家三个女的就能把铺子做得有声有色,他们那头可是整整六个人呢。
 
  碧玉话不多,灌汤包好了之后,留下两蒸屉,剩下的赶紧端前头去了。
 
  “你们尝尝,不过别急,先咬个小口,吹吹再把汤吸了,再吃包子。”张柔怕他们烫了,少不得现场教学一次。
 
  果然反应很是一致,都觉得好吃。
 
  这时候珍珠她们也忙,张柔也没想打扰她们,以后还有认识的机会,带着人又走了。
 
  回到北区,全员开会。
 
  “我初步定下,这边也要卖这几样的,再加上馒头、米粥,还有包饭、炒饼和咸菜。”因为人多,地方大,所以卖的种类也要增加,这是肯定的。
 
  “胡嬷嬷,你会做馒头、包子、米粥吧?”这些人里,就她厨艺最好了。
 
  胡嬷嬷有些迟疑的行礼,“回夫人、小姐,我做不出来那个灌汤包。”
 
  张柔也不意外,要是随便买个仆人,就有那么好的手艺,也就太假了,“那可是我家的招牌,不会很正常,不过会教你的。这样吧,胡师傅,姚忠,你们去买炕桌、桌子、凳子,把饭馆布置出来,我带胡嬷嬷、南红嫂子回张府,要教她们学些东西。等她们学会了,再回来教给其他人。”
 
  就这样,张柔又把两人带进了张府,把人交给赵嬷嬷和翡翠,让她们教灌汤包。
 
  调料当然是她亲自配的。
 
  其实除了调料,其他的并不难,两人很快就学会了。
 
  之后是熬粥,这次是张柔亲自教的。
 
  想当年,她一进国公府,就学的是熬粥。
 
  那么多年熬下来,她也是有心得的。
 
  她只准备让胡嬷嬷她们学两样,皮蛋瘦肉粥和小米南瓜粥。
 
  一甜一咸。
 
  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客人的需要。
 
  “不错,胡嬷嬷手艺很好,不过一定要注意火候和放肉的时间。”张柔喝了皮蛋瘦肉粥,很是满意。“南红,你熬粥别这么着急,南瓜粥必须熬到时间,味道也不错。”
 
  之后的饭包、炒面,是桂花婶教的。
 
  用的都是普通的调料。
 
  这也是她们娘俩商量的结果,不弄那么多秘方了,除了灌汤包、卤肉,其他的都没有秘方。
 
  两人在张府学习了三天,各项都合格了,张柔和桂花婶才放人。
 
  当然她们娘俩也跟着过去了。
 
  今天要把大铁锅安上,钱匣子、调料包带过去,交给胡师傅。
 
  还有一些易储存的食材也要往那头搬。
 
  再把具体任务安排一下,事情不少呢。
 
  张柔把胡师傅他们都叫到一起,首先是表扬,“屋子布置的不错。”
 
  她都没想到,胡师傅他们还买了几个竹子屏风,这样一个屋子就有了隔断,让客人们稍微有点私密空间。
 
  “胡嬷嬷,给你两天时间,教会你老公、儿子包饭团和炒面。南红你教姚忠,也是这两样。两天后我会过来考核,如果都合格,咱们就开业。”希望一切顺利。
 
  “还有一件事,咱们饭馆得起个名字,你们有什么好的意见没有?”说到这个名字,可把她愁坏了,她总想往一口鲜那儿靠。
 
  胡师傅众人皆沉思状。
 
  胡师傅试探着说,“要不叫品鲜斋。”
 
  张柔眼睛一亮,“品鲜这个词不错,但是斋什么的却太高端了,咱们这就是个小饭馆。要不就叫口口香饭馆吧。”
 
  简单易懂还接地气。
 
  她都这么说了,桂花婶也不反对,胡师傅他们心里即使有意见也不敢说啊。
 
  这第二家铺子的名字就这么定下了。
 
  “对了,以后口口香的掌柜的就是胡师傅,不,以后要叫胡掌柜的,以后关于灌汤包和卤肉的配料我会直接给你,每次给三天的,还有采买,咱们有合作的铺子,你只需要每日下午把转天需要的食材数量写好,赵师傅就会帮你买回来的。”因为口口香的卖的东西多了,所以也会涉及一些一口鲜没有的食材,不过问题不大。
 
  多了馒头、大米饭、粥,这两样仍然可以去粮铺去买。
 
  至于配料皮蛋、南瓜,一次买多些,也放的住。
 
  还有包饭里的配菜,就是各种蘑菇、菜干、白菜和土豆泥,她早就囤了一大批了,能用一冬天问题不大。
 
  至于咸菜,她决定今年直接买现成的,还是去南区杂货店买,那的罐子咸菜不错。
 
  到了明年,她们自己做。
 
  张柔把大体工作安排好,也不怕他们不熟悉,因为前几天,她们娘俩还有赵嬷嬷娘俩都会过来帮忙的。
 
  第一家铺子她们娘俩可是守了两个多月才放手,这边怎么地也得照看一个月的。
 
  两天后,口口香饭馆开业大吉,当日有免费的萝卜骨头汤喝。
 
  这汤可是桂花婶昨晚上熬的,最后灶坑里添了木头块,正正经经咕嘟了一晚上呢。
 
  早上张柔就喝了一大碗,很是入味儿。
 
  瞬间就不担心没客人了。
 
 第297章 口口香开业
 
  第二百九十七章
 
  就是怎么把萝卜骨头汤送到口口香有些麻烦。
 
  最后还是用了万能木桶。
 
  天气越发的冷了,到了口口香,木桶上面都凝结了一层白腻的油脂。
 
  赶紧倒入锅里再煮个开。
 
  那边赵师傅熟门熟路的在安装牌匾。
 
  到了放鞭炮的时候,胡掌柜的大儿子把这活儿抢了。
 
  鞭炮一放,自然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胡掌柜已经在拉客了,“小店开业,今日有骨头汤免费喝啊!大家捧个人场,请进,请进,明子,快给盛汤。”
 
  张柔放心了,这人绝对是做生意的料,不要脸,会说瞎话,很可以!
 
  那边姚忠也在和进来的客人介绍家里的几样吃食,还有价格。“您别嫌贵,灌汤包百鹤楼可是十文一个呢,我们卖两文,根本不挣钱。大家都是邻里街坊,我们就挣个辛苦钱。你要两个灌汤包,两馒头,好嘞。一共是八文钱,您去那边交钱,拿吃的。”
 
  姚忠指了张柔这边。
 
  张柔这边有两个并排的长条桌子,她在前面收钱,后面是吃食,一人负责一样。
 
  姚忠现在做得活就是跑堂伙计,也是因为现在人手充裕,再加上客人们都不知道店里卖什么,所以安排跑堂的就很有必要了。
 
  再过一两个月,到时候大部分都是熟客了,一进来就知道买什么多少钱,就没有这么麻烦了。
 
  第一天,没做多少,就怕卖不完。
 
  灌汤包只做了一锅,很快就没了,馒头也卖的七七八八。
 
  两种粥都很受欢迎。
 
  最出乎张柔意料的是饭包,很得小孩子喜欢。
 
  她觉得和土豆泥、豆瓣酱有关。
 
  她做的土豆泥是加了高汤的,所以会稀一些,能和米饭充分的搅拌,再加上更香的豆瓣酱,还有各种菜干、豆片,怎么可能不好吃呢。
 
  中午过后,除了炒饼,其他的都卖干净了。
 
  炒饼也不算剩,人们把大饼给买走了。
 
  用来夹卤肉片吃了。
 
  张柔很是不解,“娘,炒饼有那么难吃么?”
 
  不会啊,很好吃啊。
 
  “是不是人们不习惯这种吃法。”桂花婶也觉得味道不差。
 
  张柔挠挠脑袋,她得想个办法。
 
  这炒饼和饭包可是中午、晚上的主食,不能一开业就瘸一条腿啊。
 
  她觉得还是可以挽救一下子的,实在不行,她赶紧想别的办法。
 
  转天口口香就在院子里垒了两个锅灶,一个用来熬汤。
 
  前三天,每天都有免费汤,今日是羊杂萝卜汤。
 
  另外一个锅是用来炒饼的。
 
  这招儿果然好使,豪华炒饼,里头有卤肉有鸡蛋还有菜丝、豆皮,用荤油这么一大火爆炒,不要太香,很多人半是好奇半是被这香味吸引了,就买了一份。
 
  吃上了自然不会失望的。
 
  负责炒饼的是胡掌柜的大儿子胡明。
 
  小师傅炒的有模有样的。
 
  他旁边有个长桌子,上面有一盆饼丝,还有各种配料,所以只要客人一点,马上就能炒起来。
 
  就这样炒饼火起来了,居然成了口口香的招牌之一。
 
  不久,张柔就听赵师傅说,路边的小摊也有卖炒饼的了,卖的还不差。
 
  这也在张柔意料之中,她当时准备做现场炒,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了。
 
  毕竟熙朝又没有专利一说。
 
  不过不怕,她家的炒饼一般人还是学不来的。
 
  卤肉是独家的,大饼做法也是她和桂花婶研究过的。
 
  比外头卖的大饼要软,还层多,特别适合做炒饼。
 
  一个月后,口口香的生意已经稳定下来了,周围差不多都知道这个饭馆了。
 
  赵嬷嬷带着翡翠已经不来帮忙了,张柔和桂花婶也在做撤退的准备。
 
  马上要过年了,府里虽然有不少食材,可还得买一些其他的。
 
  还涉及到年底盘账,给奴仆发红包,明年的商业计划。
 
  正经不少事呢。
 
  “娘,你猜猜,这一个月口口香挣了多少?”张柔晚上算完了账,有些兴奋的捧着账本去找桂花婶了。
 
  “一百两有没有。”桂花婶照着一口鲜猜的。
 
  “这是咱们自己的房子,是没有房租的。”张柔提醒道。
 
  桂花婶不以为意,“一口鲜一个月才四两房租。”
 
  “我买了很多食材,但那是整个冬天的,不能都算进来做成本的。”张柔又说。
 
  桂花婶瞪眼了,“快说,到底多少?”
 
  “娘猜的好准,九十六两,跟一口鲜差不多,但是下个月我估算可以超过一百二十两。以后差不多能稳定在这个数字了。”开业前几天,她们都是半天营业,再加上口碑没传开,客人还是少。
 
  “珍珠三个女的挣了她们六个人的钱,你还这么满意。”桂花婶其实也是满意的。
 
  “当然了,这地段、人流量都不一样啊。”她敢说,要是口口香也只卖灌汤包和卤肉,绝对达不到这个营业额。
 
  虽然口口香附近的住户们的经济条件不算差,但让他们天天吃两文钱的灌汤包,他们也是心疼的,所以更便宜的馒头、粥都是比较受欢迎的。
 
  至于炒饼,只加白菜丝很便宜的。
 
  在这边,除了灌汤包、卤肉,其他的价格她定的都不高。
 
  其中卤肉按片卖,人们也感觉不到高价。
 
  所以口口香的熟客们都一致认为灌汤包贵。
 
  但是灌汤包偏偏是最快卖完的,也是很有意思。
 
  当然这也和她要求每日早上不超过两锅,中晚就一锅有关。
 
  只有给客人们留下灌汤包少有、难做,所以贵点是应该的印象,它才会不愁卖。
 
  “胡掌柜待人接物还是很有一套的,姚忠也不错。”桂花婶这是在提醒张柔,有功要赏。
 
  张柔自然听懂了,“马上过年了,到时候一起赏吧,给个大红包。”
 
  这样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我觉得姚忠再锻炼一年半载,就可以独挡一面了。”到时候就是她开第三家铺子的时候。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