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红楼前传当丫鬟——牛奶花卷
时间:2020-04-21 09:17:30

  只要做起来,其实生意不差的,因为附近住户足够多。
 
  张柔和桂花婶都心动的原因是,她们早就想买商铺,可是囊中羞涩,买不起也买不着。
 
  这样半商半住的房子也在她们接受范围之内。
 
  到时候可以直接把第二家包子铺放在这里,还可以加些其他的服务项目。
 
  越想越合适。
 
  所以即使价格贵些,即使两人手里钱不够,还是决定拿下。
 
  张柔和桂花婶把所有的钱都凑在一起,还有近一百两的缺口。
 
  张柔只能忍痛的拿出两块和田玉把件。
 
  “快收回去吧,咱们还有一些金首饰,将它们抵给对方就是了。”桂花婶知道她不舍得。
 
  “娘,够么?我这还有些银首饰。”张柔本来打算留下打赏的,现在也顾不得了。
 
  “真够,快把你的东西收了吧。你忘了那个金镯子啦?”桂花婶手里的金器是够的。
 
  但有几样她不准备拿出去,比如金头面,比如她给柔儿买的金项圈。
 
  不过也不怕,她还有好几个宝石戒指,拿两个出来就是了,平时她也不怎么戴。
 
  这个房子却是不能错过的。
 
  果然如桂花婶所料,有中人的说和,对方接受了金饰抵价,特别是看到宝石戒指,很是喜欢,都没压价。
 
  张柔虽然得了房契,却有些不开心,她不知道桂花婶拿宝石戒指。
 
  “快别撅嘴了,都是大姑娘了。我那戒指还不少呢,一只手都戴不过来,何况你那不还有戒指么。”桂花婶知道女儿这是心疼她了。
 
  “那我让你戴祖母绿那个,你又不戴。”非要给她留着。
 
  桂花婶摆手,“我也有碧玉戒指,说实话,我更爱宝石的,那个不怕磕碰,戴玉石的就得时刻小心了。”
 
  总之还是不要祖母绿戒指。
 
  张柔也不再劝,决定日后挣了钱,再给桂花婶买新的。
 
  这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房子买下了,不要着急翻修,倒是攒几日钱打口井,要不然天头越来越冷,土就不好挖了。”一口井打下来也就十几两银子的事儿,家里一口鲜包子铺日日有进账,也就几天的事情。
 
  母女俩敢把所有现银都用来买房,其实也是因为包子卤肉铺生意好,日日有进项。
 
  要不然两人未必有这么大的胆子。
 
  张柔点头同意,“日后就是翻修,也就刷刷漆,把院子、屋子弄一弄,没必要全部重盖。”
 
  反正她们也不会去住。
 
  桂花婶也同意,“依你。”
 
  晚上张柔在自己屋里算账,挠头,以后要过一段苦日子了。
 
  买完房子之后,家里公账上一文都没有了,简直是干干净净。
 
  她荷包里有不到一两银子,留着买菜的。
 
  还好米、面、柴不缺,能对付一段时间。
 
  包子卤肉铺虽然每天都能有三两多收入,可是马上要发月例了。
 
  她还想给自己和桂花婶发呢,还是算了吧。
 
  对了,好像生发膏和血气丸也用不了几天了,这俩可真不便宜。
 
  要是实在没钱,生发膏断几天问题不大,但是血气丸不能断。
 
  有钱的时候,也没觉得这些是事儿,现在到处都是花钱地方。
 
  当家不易啊!
 
  一个多月后,新房已经休整完毕。
 
  桂花婶和张柔多次过来了,之前因为施工,总显得乱遭。
 
  现在终于干净了。
 
  “娘,咱们花超了。”之前就打算打井和换瓦的。
 
  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石条。
 
  这个比青砖便宜,但是没有青砖平整。
 
  她们还在靠着大道西厢房开了个门。
 
  方便以后进客人,卖东西。
 
  围墙也弄了,不过没有推到重建,就是在基础上做修整。
 
  厨房也改建了,弄了大锅灶,大号铁锅也在铁匠铺定了,就是还没做好。
 
  桂花婶是越看越满意,“花了就花了吧,现在房子可顺眼多了。”所以说就没有花钱的不是。
 
  张柔其实打一开始就知道必然会超,她有经验啊。
 
  上辈子她也是搞过装修的人,之前预算二十万,可是才装修一半,二十万就没了。
 
  怎么花的她都不知道。
 
  桂花婶扭头去问张柔,“家里账面上还有多少钱?”
 
  “还有八十四两。”这数字她记得很清楚。
 
  “有些少,那就再等等。”桂花婶也不着急。
 
  张柔一下子就猜到了,“娘是想买奴仆了?这次还是买一家子?”
 
  “对,我想买两家子,不过男的最好也有厨艺,而且还要有会算账的。这样的奴仆可不好买,更不便宜。”所以她才说八十多两不够。
 
  张柔想想,珍珠、碧玺需要五十两,八十四两还真不一定够。
 
  也许她应该再想个挣钱途径了。
 
  “回吧,赵嬷嬷肯定把羊奶给你热好了。”桂花婶招呼张柔回家。
 
  张柔听到“羊奶”两个字,就忍不住咽口水。
 
  自从上头羊产子之后,她就过上了一天两顿喝羊奶的幸福生活。
 
  因为她爱喝羊奶,所以小羊很早就开始吃草了。
 
  不过现在羊妈妈的奶越来越少了,赵师傅找人问了,应该产奶期要结束了。
 
  接下来,或是将两头羊卖了,再买一头怀孕羊,或者把小羊卖了,带着母羊去受孕,不过赵师傅说了,这样得小半年才能得新小羊,才能喝到羊奶,所以她还是倾向第一种。
 
  估计赵师傅会有些不舍吧,不管母羊还是小羊都被他伺候的溜光水滑的。
 
  还是家里没钱,要不然她就能把母羊留下,再买新的孕羊,这样两只羊交换着来,她一年就不会缺羊奶了。
 
  为了以后不愁羊奶喝,她要更努力了呢。
 
 第294章 土烤炉
 
  第二百九十四章
 
  回到家,张柔就捧上羊奶碗了。
 
  喝了一半,剩下的她还有用。
 
  “娘,你说这奶能不能做吃的?”张柔装作努力思考的样子。
 
  “怎么做?你想喝奶茶了。那你再等等,咱们生了炭盆了,你自己在屋里做。”桂花婶的意思是奶茶最好不要外传。
 
  “我有点想法了,想试试。”铺垫完毕。
 
  桂花婶也没在意,不过还是鼓励道,“那你试做吧,我帮你试吃,给你提意见。”
 
  “没问题,您等着好消息吧。”她都想好要做什么了,牛奶蜂蜜馒头。
 
  这个简单,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需要烤箱。
 
  晚饭后,张柔去了厨房,打发了赵嬷嬷、翡翠,端着面盆、老面走了。
 
  很快鸡蛋、羊奶、面粉、蜂蜜、老面混合和好。
 
  “放哪呢?”张柔看了一圈,最后选了炕稍这块风水宝地。
 
  现在马上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屋里也开始烧炕了。
 
  桂花婶都已经搬到炕上去住了,她还没有,主要是她有羊毛毯子,还有热水囊,还能挺住。
 
  没选择炕头,是怕温度太高,面发过了。
 
  早上吃完早饭,赵师傅送珍珠她们去开店。
 
  张柔让赵嬷嬷去买菜了,说她要吃鱼,又将翡翠、琉璃支去收白菜、萝卜了。
 
  她拉着桂花婶帮忙,开始做馒头。
 
  “娘,你猜猜这面里都有什么好东西?”张柔将面盆端到桂花婶鼻子下,让她闻闻。
 
  “你放麦芽糖了?不像,不是麦芽糖,还有面这个颜色,像加了鸡蛋。”桂花婶不愧是老师傅,一下子就猜出了一样。
 
  张柔点头,“有鸡蛋,还有蜂蜜,最最重要的是,我用的是温奶和的面,也就是说,这面里没加水。”
 
  桂花婶越发的有兴趣了,“还能这样,将奶当水。咱们赶紧团馒头入锅。”
 
  她现在只想看看最终效果。
 
  桂花婶烧火还不忘逗弄张柔两句,“你放了这么多好东西,不怕糟蹋了?”
 
  张柔当然不怕,她上辈子做过多少次了,“失败了就再试,我觉得面能发起来,还没怪味,问题不大。”
 
  等到掀开锅盖的时候,桂花婶一闻味道,就知道成了。
 
  手沾了些凉水,防止烫手,抓起一个胖馒头吹吹,就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
 
  “原来加了奶这么好吃。”桂花婶很是惊讶。“将馒头捡走,不要放厨房,你检查一圈,别留任何痕迹。”
 
  母女俩直接回了正房东屋,桂花婶将盖帘放在桌子上。
 
  胖馒头还在冒热气。
 
  张柔也拿了个,抓了抓,蓬松度还不错,咬了一口,和她预计的相差不大。“很好吃。”
 
  桂花婶表情严肃,“这馒头咱们不能做。这奶咱们就没地找去,这可不是养一两头羊能解决的,还有就是太招人惦记了。”
 
  张柔乖巧听话,她也没打算自己做,“那娘咱们到时候卖给李夫人如何?我觉得羊奶还能做出好多花样呢,很多糕点都可以加奶。这样就是一大串的菜谱啊,就怕李夫人吃不下。”
 
  “等赵师傅回来,让他给挤奶,咱们试做一下。”桂花婶没打定主意卖不卖,但是不耽误她试做。
 
  做厨子的,有新菜谱在眼前,总是免不了心痒痒的。
 
  就这样,之后几天张柔和桂花婶做出了好几样奶味糕点。
 
  张柔趁机弄出了羊奶蒸蛋。
 
  “娘,我想要个烤炉,不用弄的像国公府大厨房的,就是土烤炉就可以。我觉得有些糕点如果用烤炉烤,奶味和焦香味相融合,味道肯定会更佳。”她为什么想要烤炉,其实就是想吃蛋糕了,也想吃蛋挞了。
 
  趁这股东风都给弄出来。
 
  她都想好了,也不做麻烦的,就做最简单的。
 
  蛋糕就做海绵蛋糕,都不用蛋黄蛋白分离,就是鸡蛋加糖加油搅拌,然后放入面粉,弄成糊糊一烤就可以了。
 
  至于蛋挞,挞皮有些麻烦,所以她直接抛弃,她选择中式苏皮。
 
  “不好找人啊。”桂花婶倒不是反对,只不过觉得会做的人应该不多。
 
  “不用找人,咱们自己做,回头让赵师傅买些青砖,我算算大概多少块。”这又不是多难的事儿。“别放在厨房了,有些挤了,还是放西厢房吧。”
 
  桂花婶不反对,张柔拿着纸笔很快就把需要的青砖数算出来了。“娘,还需要一些铁器,咱们去趟铁匠铺吧。”
 
  她需要一张铁网,还有一个铁烤盘。
 
  进了铁匠铺,“大叔,我们又来了。”
 
  掌柜的表情有些复杂,这娘俩是没少在他这儿买东西,可是嘴巴太厉害,每次都要饶他点东西。“这次买啥啊?”
 
  张柔摆手,“不买现成的,定制点东西。大叔,你看看。”
 
  她把图纸带来了。
 
  第一张就是菱形格的铁丝网,因为考虑这时候没有电焊,所以采用的是编织麻花辫的那种做法。
 
  第二张是个长方形铁托盘。
 
  “能做么?”张柔又问了句。
 
  “简单,这有啥用啊,还漏眼。”掌柜的也不用回答,又问,“都照多少斤铁来?”
 
  张柔一时被问住了,主要是她没有具体概念,只好左右打量,也没找到好的参照物,“大叔,您把铁丝网做成筷子尖那样粗细就好,长度要一米三尺,宽度要一尺半。做好了,咱们再称多少斤,可以不?”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