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她戏多嘴甜——玖拾陆
时间:2021-07-21 09:47:48

  两侧另有高台,供书院的先生们、京中大家,甚至是有兴趣来听一听的官员入座。
  自认才华出色的,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展才华。
 
 
第423章 
  御书房里,皇上闭目养神。
  昨日下午,他就从赵太保那里听说了一些传言。
  赵太保说得很客观。
  他夸了温辞秋闱的文章,又说,流言传开之后,他还让人把去年温辞的答卷翻出来,检查过经义,同样出色。
  这样的卷子,若没有提名,那只能是比他更出色的人太多了,生生把他给挤下去了。
  显然,秋闱时,没有那么多人挤在温辞头上。
  至于泄题,姜翰林也不是第一年当秋试主考,辅助的官员都有经验,没道理做那等糊涂事情。
  皇上在心里“哦”了一声。
  他一点儿都不意外。
  霍以骁说得没有错,如此好时机,没有人闻风而动才怪了。
  这不是,第一缕风,吹起来了吗?
  从质疑温辞、到质疑秋闱,再到质疑春闱,质疑前几个月在礼部的朱桓和霍以骁,这一套步骤,皇上随便想想就明白了。
  刚才,赵太保又来了,汇报考生安顿的状况,春闱的各项准备。
  同时,又提了个消息。
  溪山书院明日在宝安苑办茶会,应是今年春试前最隆重的一回了。
  皇上一听就笑了。
  他虽不晓得是谁的主意,但定安侯府肯定出了些力。
  宝安苑办茶会,没有顺天府的批准,能办得起来?
  说办就办,温子甫为了儿子,煞费苦心。
  皇上告诉赵太保,要稳定考生情绪,要弄清楚流言原因。
  茶会是好事,若有人才,记得留意。
  而皇上则是在等风吹得再大些。
  得等着那些人跳出来? 不然,他收拾起来都师出无名。
  哎,明明是个皇帝? 却不能随心所欲? 连收拾些人? 还得多埋伏笔。
  最让他生气的是他的两个儿子。
  朱茂和朱钰,接连拒绝了去礼部观政,理由寻得虽不错? 但皇上怎么会看不出来?
  分明是知道要出事? 一个个避得快。
  他们到底是向着沈家……
  皇上叫了吴公公:“明儿你出宫一趟,去听听那书会,朕想? 一定有很多人感兴趣。朕去不得? 遗憾。”
  吴公公应下:“小的也有好些年没有出宫走一走了? 谢皇上给这个机会。”
  皇上哼道:“不当值的时候? 宁可在边上候着? 也不肯多休息。”
  吴公公笑了笑。
  既然是出宫? 吴公公做了一番准备。
  头发梳得油光发亮,黏上上下胡子,换一身半新不旧的袍子,披一件貂领雪褂子,手里盘着两只玉球? 一幅有学问的老员外模样。
  饶是认得他的人见了? 也得仔细瞧一瞧? 才能看穿他的身份。
  吴公公到的时候? 宝安苑里已经聚集了不少考生了。
  温辞就在其中,与霍以暄等人一块。
  有考生悄悄议论他,他并不理会? 而与霍以暄等人相熟、过来问候的公子,自然也不会当面给温辞难堪。
  当猴子给这么多人看,没这个必要。
  再说,茶会开始后,是个什么状况,一目了然。
  霍以暄与人客套几句,转头问温辞:“你张望什么?”
  温辞道:“寻我母亲和妹妹,她们说了要来。”
  正说着,温辞看到了高台上的几个人。
  曹氏一瞬不瞬地看着他,而他的三个妹妹,都穿着男装,见他看过去,纷纷握拳给他鼓劲。
  温辞弯着眼就笑了。
  中间台上,符山长、杜老先生与其他几位山长一并上前。
  符山长亲自宣布此次茶会的规矩。
  愿意参与的学生们列队,先由几家书院出题,经义每题击鼓传花一次、策论五次,花球在谁手上,谁来作答。
  拿到花球,却没有思路,也不要紧。
  给各位作揖,由他之后的那位替上。
  答完 之后,若还有谁想要作答,上前便是。
  曹氏紧张起来,小声叮嘱温慧老实些、别激动,等比试开始,她就顾不上再盯着温慧,全神贯注看台上。
  蒙着眼睛的鼓手咚咚咚敲打,每一下都像是落在了曹氏的心上。
  一连三次,每一回都没有落到温辞手里,曹氏一时之间,遗憾不已。
  “不会总轮不到哥哥吧?”温慧低声与温宴咬耳朵。
  温宴道:“不会的,真轮不到,能上前答题,再者,之后还有在场学生们的随意出题。”
  甚至,能点名道姓的让某一位来答。
  质疑温辞的人,必定会问。
  这是正常交流、切磋,是讲规矩,问的和答的,都不会舍不出脸。
  也是运气使然,香居书院杜老先生的策论,第三轮击鼓,花球到了温辞手里。
  瞬间,无数的视线聚集到了温辞的身上。
  霍以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答。”
  这题不算简单,但年节里,他们在说一道题时,曾发散地讨论过一些,当时的观点提炼出来,用来作答,很是合适。
  他知道温辞今日会被特别照顾,尤其是自由出题时,一道道题会飞过来,那么,现在这么一相对熟悉的题目,用来给温辞热场,刚刚好。
  温辞走到台上。
  与山长们行礼,与高台上其他的先生们行礼,再与台下的书生们行礼。
  吴公公摸了摸假胡子,暗暗颔首。
  到底是侯府公子,这一举一动,仪态大方、得体,看着就是那么一回事。
  等温辞一开口,吴公公又觉惊喜。
  咬字清晰,虽是旧都人士,却没有旧都口音,官话说得很标准。
  声音清亮,哪怕是高台之上,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而且,成竹在胸。
  台上口述,与纸上写策论文章,还是有些不同的。
  朝廷考策论,一考就是三天,给与考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起草、润色,最后拿出来一遍成品。
  上台讲,时间很短,只要能把论点讲清楚、剖析明白,就合格了,若能再丰富一些,策论的行文规则展现出来,就是优秀了。
  温辞显然是优秀那一批的。
  逻辑清晰,出口成章。
  台下鸦雀无声。
  直等到温辞说完 ,霍以暄带头,和霍以谙、霍以呈一块,啪啪啪鼓掌。
  出色便是出色,考生都听得懂好赖,跟着鼓起掌来。
  温慧把两只手心都拍红了,突然听边上有人说“这是准备过的吧”、“这位正好是香居书院的学生”、“原来如此”,她气得瞪了一眼过去。
  温宴将她的脑袋转过来,安慰道:“让他们说去,等比完 了,就知道了。”
  有人质疑,这一点也不奇怪。
  即便不是香居书院的题,最后也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闭嘴。
  真正的考验,在考生出题时。
  挺过了那一轮,才是胜利。
 
 
第424章 还是运气
  很快,温慧的心思也不在边上那些说话的人身上了。
  她的视线追着温辞转。
  温辞全了礼数,从台上下来了。
  其他几位山长夸赞了他几句,倒是杜老先生,摸着胡子,神色严肃。
  温辞明白杜老先生此举的用意。
  一来亲师徒两个,自家出题自家答,老先生欢呼雀跃的,不太合适,二来,这才刚开场。
  他自己的名声、书院的名声,都沉沉压在茶会上。
  温辞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霍以暄笑道:“是真的不错。”
  温辞亦笑了笑。
  霍以呈问他:“站在上面,感觉如何?会紧张吗?”
  “那倒没有,”温辞顿了顿,补了一句,“就是看得特别清楚。”
  底下人的反应,那些他认得的、不认得的,都在他的眼前。
  他甚至还看到了杨继林三人。
  王笙与钱晖来旁听,没有打算当众答题,他们站在外围,与书院同窗们一起。
  杨继林打算参与,只是人数多,几次传花都没有传到他手里。
  此刻,掌声已经停下来了,但新的一轮击鼓还未开始,规则之中,给大家伙儿留下了一些讨论的时间,不算长,简单整理下思路和观点,之后就暂且放下,去听下一位的解题。
  代替掌声的,便是热闹的讨论,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
  “他破题的角度,我以前从没有想过,初次听闻,还真的有些意思。”
  “我们先生讲过类似的,说得很细,等结束之后,我给你们理一理。”
  “甚好、甚好。”
  考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拜的书院先生也完 全不同,这种我陌生你却熟悉的状况,也很常见。
  “还是得有先生理过才好,”有人道? “温辞答得这么充分,这题肯定是预先准备过的。”
  “自己的学生,若是答不出来? 香居书院面子上过不去? ”另有人道? “哎,这位兄台也是香居书院的吧?你们老先生怎么讲解这题的?”
  一问,就恰恰问道了杨继林头上。
  杨继林抿了抿唇:“讲过的……”
  是讲过? 九年前讲过一道差不多的? 举一反三,套用一下,就能答得顺利。
  他在香居书院太多年了? 从山长到其他先生? 平时讲过的东西? 他背了一遍又一遍。
  可这一年? 从温辞到书院后的这一年? 没有讲过。
  “他? ”杨继林见左右的人都看着他,几句话没憋住,冲口而出,“我是说温辞,他很受先生喜欢。”
  受喜欢? 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的讲题? 都会再给他说一遍。
  即便没有时间亲自讲? 这些内容也都有文书在? 从题目到破题思路、优秀的范文,全部装订成册,供学生借阅。
  杨继林以前整过、借过? 但他不认为,有人能在一年里把那么大的一库房的东西都看完 ,还得消化、融会贯通。
  要么是温辞运气好,他刚好借到了这一册。
  要么是先生们给他开小灶了,私下给他讲了很多。
  再者,就是温辞和别人讨论过这题……
  说白了,还是运气。
  投胎的运气。
  温辞不用为生计分心,他还有当官的父亲能给他讲功课,平日里往来的,喏,现在跟他说话的,听说是霍家子弟。
  那位是霍以暄吧,上次在贡院见过,年轻,一次就考中了。
  太妃娘娘的侄孙儿,父亲是朝中大员……
  杨继林在心里苦笑,不想他,哪有长辈领路?
  他的父亲,背个三字经,念几首旧诗词,已经顶天了。
  杨继林沉浸在自己的心绪里,也没有旁人听他那两句话是什么反应。
  旁人,其实没有什么反应。
  传言里的舞弊归舞弊,但受先生喜欢……
  在场的,都是各自书院里的佼佼者了。
  能考中举人的,谁会不得自己先生的喜欢?
  这不是废话嘛!
  先生们恨不能把一肚子墨水都灌给他们,让他们更晋一步。
  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举人、未来的进士还横眉冷目,这位学生的品行得是多差啊!
  咚、咚、咚。
  花鼓的提示声音开始。
  温辞把花球捧在手中,在三声过后,传给了右手边的人。
  花球一人传一人,直到鼓声戛然而止,拿到花球的人高高举起,以示身份,然后,请边上人代持花球,自个儿往台上去。
  可这一次,拿到花球的人却没有立刻高举。
  他仿佛是愣住了。
  这人就是杨继林。
  直到旁人的人催他,杨继林才回过神来,举起花球。
  “快些上去吧。”刚才问他话的考生拽了一把他的胳膊,拿过花球,催他上去。
  杨继林青着脸,走了上去,踩到台阶时,脚下一个踉跄,得亏扶住了把手才没有摔倒。
  这惊险的一下也把杨继林彻底吓醒了。
  他用力晃了晃脑袋,心想,得好好答,不能慌。
  依次行礼,开口作答,可明明是曾经接触过的题目,此时此刻,站在台上,面对底下乌压压的人,杨继林还是听见了自己一声重一声的心跳。
  每一道题,都是越到第四、第五人,越不好答。
  当众口述和写在卷面上不一样。
  写下来的,哪怕十几个人都是一个思路、一个角度,都没有关系,反正大家伙儿谁都不知道谁。
  口述,若讲和前头的人一样得……
  讲得更好,那是别人抛砖引玉在前,讲得不行,画蛇添足、徒惹笑话。
  这道题,在四个人答过之后,他还应该怎么答?
  最终,杨继林答完 了,中规中矩,平平淡淡。
  有温辞珠玉在前,杨继林看向杜老先生时,甚至在老师的眼睛里看到了“不满意”。
  杨继林在掌声中下台。
  这是鼓励、礼貌的掌声,是一种礼节。
  与温辞答完 时热烈的掌声,不是一回事。
  杨继林快步走回去,花球重新回到了他手上,他硬挤出笑容来:“真不好答,我们先生讲的,让温辞说了,其他三位也说了……”
  对!
  就是这样。
  不是我不行,是你们把我想说的都先说完 了!
  正是讨论时候,这话一出,边上人皆是一愣。
  “好像,是这么一个道理。”
  “我好像也想不出新鲜的了,得亏没轮到我。”
  杨继林暗暗松了一口气。
  忽然间,他听到一个清亮的声音。
  “温辞说的,并不是杜老先生讲的吧?”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