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抽了口冷气,忙派人去调查。
这认真一查,李家寨的人才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糟。
大周朝对降将同样不好,许多势力都是没被招安,没投降之前,风光无限,大周一看不容易打,便使怀柔手段,待那些势力的首领也是万分客气,但一被招安成功,立时就面临被瓜分瓦解的下场。
失去底牌之后……那便是随人家揉圆捏扁,任凭处置,是生是死,全看皇帝的心思。
李招远额头上的冷汗哗啦啦流了一脸。
不光是他,李家寨那些倾向于被朝廷招安的弟兄们,更是个个饱受惊吓,心脏砰砰乱跳,幸好在接受招安之前回过神,要不然,自家将来,岂不是生死全在人家一念之间?
第749章 恰到好处
“大将军,卑职,卑职糊涂啊!”
几个明里暗里鼓动李招远接受朝廷招安的那些人,简直恨不得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李招远抹了把汗,扶他们起来,苦笑:“不怪你们,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都飘飘然了,何况是弟兄们。”
只能说那位高老先生确实是人才,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让人信服。
甚至他这个人站在那里,了解他的,或者不了解他的,都不自禁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这是个天生的说客。
短短时日,李家寨上下就被其忽悠的,个个都把他因为知己。
若不是时间还短,华夏这边又的确是实力强横,李招远觉得他根本撑不了多久。
如果不是方若华突如其来的这一手,正经的是釜底抽薪,李招远觉得,他有百分之七十的可能,会被高老先生说动,想必王宏丰也一样。
李招远心里后怕的厉害。
李家寨一行人面面相觑良久,李招远身边最亲近的弟兄,他的副将,忍不住道:“其实想一想,方若华给咱们的条件,也很好,并不差,虽说兄弟们可能也要分开,但至少人家说得光明正大。”
李招远点头。
一开始的时候,兄弟们都觉得方若华派来的人太过冷淡,不把自家当回事,给出的优待条件,也很冰冷,中规中矩。
给的好处不算特别多,要求到是很多。
这一点弄得大家伙心里不痛快。
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却觉得方若华这种公事公办,先把丑话说到前面的做法,简直再好不过。
和大周朝廷那种暧昧的做法一比,显得十分高大上,这才是正经的朝廷该有的做法。
李招远私心里,差不多已经确定,李家寨还是要归顺方若华的华夏。
都到了这个地步,女子主政便女子主政,以方若华的人品能力,臣服于她,并不丢脸。
当然,在正式下定决心之前,还是要好好考察一番才好,虽说他是没什么选择,但也还不必太着急。
而且,最好能有个投名状什么的。
李招远连夜写信给王宏丰,两个人都是明白人,同气连枝,这等大事上,必然要互通消息。
信鸽从李家寨飞到南安,方若华看过就笑道:“今天我请客,请弟兄们听戏,就在独秀山庄,务必都到场,缺一不可。”
夜姑眨了眨眼,低声应了。
灾情已经缓解,与大周朝正面决战之日不远,趁此机会,方若华召集亲信手下看戏,船岛众人肯定只有诚惶诚恐地接受,没有多想的道理。
有几个背地里絮叨,满怀忧虑地担心方若华一介女子,恐不会有入主天下的那一天,这会儿也似乎抓到了什么把柄。
“到底是女儿家,这等紧要关头,还如此懈怠,哎。”
“她毕竟是一女子,天下贤士,难道真能那么容易顺服?怕是纷争不断了。”
虽说如此,他们面上也不敢泄露分毫不满。
一整夜,独秀山庄灯火通明。
戏台上的戏文一出连着一出,不光是水浒中许多经典片段被搬上戏台大演特演,还有不少女中豪杰的戏文,戏中的女人不乏登基称帝,考中状元,从军征战的。
因着情节跌宕起伏,小戏子们又是全情投入,所有的戏文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水浒中,方若华特意亲自编写了些片段,着意刻画了额头后面长反骨的那些家伙,暗自与朝廷勾连之后的下场。
因着情节依据真人真事改编,看起来就分外真实,演到最后,好些人吓得面色如土,几欲昏厥。
夜姑坐在高台上,看着底下一干人等的面色,低声咳嗽了声,忍俊不禁道:“陛下当真高明。”
方若华摇摇头:“你是想说我促狭?促狭就促狭了,只准他们整日同我捣乱,难道就不许我吓唬吓唬他们?”
金二压低声音:“我早就说过,陛下过于宽宏大量,这等人,直接弄死便是。”
方若华叹了口气,正色道:“我早就说过,我们当论迹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只要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差错,心里想些什么,到无需特别在意。”
金二沉默半晌,终究没多言语。
方若华又道:“只是,思想考察也极重要,像这等人,真正要紧,需要保密的工作自然便不能交与他们,毕竟我们绝不该去冒不必要的风险。”
“当政者,知人善任,也是重要品质。”方若华轻声道,“好了,这些人你们做到心里有数,把名字记录在册,注意些便是。”
独秀山庄的戏文演完,当夜演过的戏,在船岛,在南安城,也开始上演。
老百姓们争相去看,若是没看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南安人。
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其实也没有。
方若华觉得,最主要还是丰富治下百姓的业余生活。
唯独有一点,至少船岛上的自己人脑子灵活,再也不说什么应该同大周朝达成合议,最好是有一个合则两利的结果什么的了。
各人心中都难免有一点小心思,但是,见风使舵也是人的天性。
如今事已至此,难道他们还要以卵击石,继续去触怒陛下?
陛下再是好心性,那也将是天子。
别看这些人此时敢上蹿下跳的,但是一想到方若华即将做天子,他们整个人就软了,心中也不是不惧怕。
别管心中如何想,目前的形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大周走到了尽头。
方若华的海龙军,却是气势如虹,民心可用。
船岛日日觉得缺少人才,最近五湖四海的名人,不说蜂拥而至,却是个个都表现出对华夏的亲近与好奇心,他们在用人上,也有了很好的挑选余地。
便是那位两代帝师的高老先生,人尽皆知的大周重臣,私下里都跟他的徒子徒孙们说:“我为大周尽最后一份心,你们却要学着,在一位女帝王的手下展示你们的才学了,不过,那位陛下应是位好侍奉的君主,你们将来,也许比我要好。”
第750章 信
时间一日日过去。
雨虽说还是下,有些地方甚至是暴雨雷霆,可到底大部分州县,已经雨过天晴,太阳高照,眼看着是不必担忧灾情扩散。
海龙军重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作战上来。与北疆诸义军南北夹击,一寸一寸地逼近大周京城。
一时之间,大周朝上下都陷入焦虑绝望,不少官员开始寻思自己的后路。
夜姑盘点过暗中通过各种门路,跟他们递话,通消息的官员和世家大族,看着也是啧啧称奇。
方若华把门窗都打开,顺手抓了个瓷枕靠在身后,又抱了个竹夫人在怀里,凉意袭来,便关了厂子里新出产,送来试用的空调。
空调笨重,声音也大,吵得她脑袋嗡嗡响,难受的厉害。
夜姑却是有点遗憾,眼巴巴地盯着大空调半天,暗地里腹诽——她们家陛下这性子也是古怪,真不懂什么叫享受。
方若华却叹息:“不实用,耗电也太厉害,凭我们现在发电的能力,怕是远不到能普及的时候。”
这到也是事实。
夜姑嘀咕了几句,便把手里的档案递给陛下看:“金二刚送来的,大周的那些官员怕是坐不住了,连路家也通过路二公子和我们的人频频接触。”
方若华点头:“这到是好事。”
让春雨叫参谋部的参谋们都过来,方若华把所有意图与自己接触的家族,势力都仔细研究一遍。
“这里面有一部分家族和人,可以接触,但是像这一部分。”
方若华拿红色的笔,在其中一部分名单上,一一画下一个小小的差号。
“通敌叛国,鱼肉乡里,样样都是大罪,十恶不赦,他们以为自己祸害了大周,转头投了新王朝,就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纯属做梦。”
夜姑郑重应下:“陛下放心,我们明白。”
虽说不接受这些人的投诚,但目前也只是按下不表,此时此刻,总不能宣告天下,真那么做,会让许多摇摆不定,可以接纳的官员和家族也却步。
方若华还想大开方便之门,招贤纳士呢。
看了看可用的名单,她不禁一笑:“连禁军的乔将军也有意与我们接触?那可要好好甄别,如果是真心投靠,我们当然热烈欢迎。”
乔将军年纪不算大,但是在大周,也是赫赫有名的将领,曾率兵三日平定南诏国,因为用兵飘忽不定,让人难以预测,还被南诏国国主称为鬼将军。
除了乔将军以外,还有一些官员也值得争取。
就是那位李丞相,李瑾的那些义子们,其实也有不少虽争权夺利,但能力不差,身上有那么一腔正气的人在。
李瑾权倾朝野,能让他看重,认为义子,除了会溜须拍马的家伙,那就是真正有本事,有能力,会办事的人了。
方若华不嫌弃,也不在乎对方的出身,别说李瑾的义子,就是大周宗室子弟,她也一样招纳,调整了下姿势:“如果能找机会兵不血刃,拿下大周京师,那就更好了。”
夜姑耸耸肩:“我看悬得很,咱们虽然进展顺利,可敬德帝手里还捏着五万禁军,各地前来勤王救驾的军队,加起来怎么也有二十万,正向京师集结。”
这二十万可不是虚数,是实实在在二十万兵士,大周打出来的旗号,那就是八十万大军。
“我们海龙军连年扩招,如今也才八万多一点,还有两万属于新兵,战斗力并不算高,另外,真正的精锐也才不到三万,只看人数,远比不过人家。”
夜姑也就是说一说,一开始还有担忧,可打过这么好几场,和朝廷禁军精锐也交过手,她就变得信心十足。
别看自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即便把预备役拉到战场上去,不给分发热武器,和大周较量,也不一定会落到下风,最多取胜相对较难。
至于配备了各类热武器的精锐部队,和大周朝的精锐比,别说以一当十,夸张一些,号称以一当百都不算特别的不可思议。
“唯一可虑的,听说齐王组建了一支火枪营,也配备了火器。”
夜姑抽出一份情报,递了上去。
方若华看了看,沉吟道:“送到前线,让人严密注意这支火枪营的行踪。”
随即笑道,“也不必担心,大周的火器和我们的没办法比,缺点太多。”
就那些火器,在方若华看来,拿到战场上根本就是对自己的战士不负责任,直接砸烂了扔废铁回收站都被人嫌。
“他们的士兵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冒然使用火器,其实对大周朝自身来说,也并非好事。”
可惜,就是这些话传扬出去,大周朝廷,也不可能听方若华这个敌人的。
身在南安,方若华已经分了多半的精力在治理国家上,恢复国家经济,进行灾区重建工作,培养底层官员,整合各地原本的官府。
最后一件,最为重要的事,专款专项投入农业研究,第一步准备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事务繁杂,终日忙得快要连前线的战报都没时间看了。
就在第一批基层官员受训结束,走向各个县城,奔向各个村落的同时,大周节节败退,只余下寥寥几座孤城还负隅顽抗。
大部分城池甚至都没有交锋,华夏海龙军未至,守城将领或者被手下绑了投诚,或者落荒而逃,要不然就是大开城门,直接投降。
到了如今的地步,朝野都清楚,天下易主,已成定局。
方若华反而没有继续猛攻,趁热打铁,在最短的时间攻下京城,反而给大周敬德帝王写了一封信,应该叫国书了。
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方若华身为一个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温情,丝毫不强势,近乎歌颂地诉说了大周历代皇帝的功德,他们曾经对百姓做出的贡献。
每一个帝王曾经做过的,对百姓有益的事,都写得非常细腻详尽。
就是敬德帝,方若华也不吝惜溢美之词。
夜姑看过信,先是赞了句:“陛下文辞优美亲切,很是难得。”
又道:“我要是敬德帝,一定把陛下引为知己。”
第751章 大周
京城
皇宫还是老样子。
只是所有的宫人都噤若寒蝉,带着一种王朝末路时的颓废。
敬德帝赵书昊跪坐在母后的寝宫内,忽然想起母后最后那段日子,她老人家抱病在床,已经不能理事,时常会和他说一些话。
那些话到底都是什么,似乎早就在敬德帝的脑子里变得模糊不清。
但此时看了那个女人送来的信,他不知怎么的,竟觉得若是母后在世,或许会觉得那人能懂母后的心思,两个人说不得也能心灵相通。
赵书昊此时已经从绝望的情绪中平缓下来。
毕竟他受困京城已经有一段日子,朝中大臣们终日的争论,他也听了一段日子。
此时纵然想要迁都,可他又还能迁往哪里?真到了这等地步,他反而能平静些许。
方若华这封信,他从撕成两半,到捡起来读,再到读得心情好转许多,也不过就过了两日而已。
不得不说,敬德帝身为大周的皇上,大臣中不乏会拍马屁的人。
就是再清高的朝臣,赞美自己的君王,那也是必修课。
赵书昊看过的拍马文章那是数不胜数,有的隐晦些,有的让人深觉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