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陛下在周围搭建了不少临时的居所,够大家先应急住的,好在是夏天,虽然有雨,可不冷,冻不着人。”
“陛下一早交代了,大夫和药材都有,粮食也会送来的。”
这人说话语气和缓,随着他的细语,老族长竟真觉得心里的焦虑渐渐少了些许。
就是这撑船的,似乎不是一般人。
老族长虽然老了,可也没糊涂,当年大周朝那位陛下南巡时,他还见过驾,自是知道万岁爷口含天宪,他老人家嘴里的话,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听见,更不要说随口说出来。
瞧瞧这位,一路上光是说陛下说了什么什么,就说了七八十句。
可听着听着,老族长心里竟也对那位陛下,由衷地升起了万分之感激。
还有一点发自心底的亲近之情。
落难的人太多,筏子并不大够,撑船的,救人的士兵都下了水,尽可能地腾出地方来。
老族长颇有威仪,主动站出来组织老百姓撤离,先把危险地带的百姓救下,至于暂时安全的,就先等一等。
老弱妇孺且第一波送去安全点,至于青壮,也帮衬一把,不能全靠人家外面来的差爷。
随着天越来越亮。
筏子上的抽泣,痛哭声,渐渐消去,老百姓们心里的忐忑不安还在,到底不像一开始那么绝望。
很快,所有人就被送到村东面的山上,山上已经搭起一排棚子,帐篷,草屋,很多人来回穿梭,十分热闹。
老族长也认识里面几个人,都是临近村子的。一颗心扑通一声就落了地。
救人的兵士从屋子里抄起一个水壶,递给老族长,他们自己也灌了几口热水。
“老爷子,你点一点,看你们村子的人差了多少。”
老族长应了一声,匆匆忙忙去了。
几个士兵也就趁机歇一会儿,跟刚救下来的这些村民们聊天:“还是你们长寿村的村民素质高,救起来容易,昨天我们去南边的一个村子,那个乱,都到了这等地步,为了争夺一块干粮,一件毯子,先上救生筏的机会,打得头破血流,最后没法子,用上些武力手段才算顺利完成任务。”
这么委婉地捧了捧长寿村,一群村民总算不全是凄凄惶惶,神情安定了些许。
长寿村还算是比较幸运,老族长日日提醒,大部分人都留了个心眼,除了运气特别糟糕的七个村民,其他人都在了。
一村的百姓,坐在篝火旁,吃着虽然干硬,但还能入口的干粮,默默无语。
老族长忽然道:“我这一辈子,遭过好几次灾,这是头一次……朝廷来救了我。”
他不是大周人,是华夏的百姓,这可真好。
第747章 无用功
救灾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方若华控制范围内的灾情顺顺当当地控制住了,只是以前虽然也经常进行救灾演习,各种规定,准则时时提醒,可毕竟是建国后第一次大型救灾活动,期间还是暴露出种种问题。
有很多问题,如果不是遇见,方若华真是连想都想不到。
后世她也看过各种有关灾区的报道,自以为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可真一经历这种事,她才算是明白,做多少纸面上的功夫,真遇见,还是会出差错。
而且身在古代,和在现代,情况完全不同,一开始做的救援演习,实在是有那么一点不切合实际。
交通,道路,救援器械,甚至受救助者的见识等等诧异太大,偏偏又多灾多难,方若华还绝不可能坐视不理,她既然建国,就是正经当成一个国家再治理,身为一个国家,面对灾难连应变能力都没有,岂不是糟糕透顶?
可这其中的千头万绪,简直能让人崩溃。
唯一可能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哪怕你做得实在算不上多好,但老百姓已经非常非常满意。
他们的期待,确实太低。
因为老百姓的这点满意度,方若华的船岛,不对,华夏帝国以一种快得不可思议的速度,消化掉了所占据的地盘。
受灾地区的百姓得到救助,一个个地,恨不得把女帝方若华当菩萨供奉起来,就是统治范围内某些别有用心之徒,拿方若华女人的身份大做文章,竟也没有掀起风浪。
弄得方若华制定的诸般方略竟然没用上,连带着直播间的水友们也深觉自己做了无用功,心里空落落的,照例叫嚣编剧不靠谱。
方姑娘却也实在是没有精力考虑观众老爷们的那点小情绪了。
便是华夏这边重心转移到救灾上来,大周与华夏之间的交锋,也依旧不会减少分毫,甚至大周还大喜若狂地开始反攻。
虽然他们的反攻起到的作用不大,却也有那么些恶心人,至少牵扯住方若华他们一行人的精力。
雨还在下。
估计整个夏日,南方诸多州县,都要沉浸在,家乡可能被淹没,变成一片菏泽的恐惧中。
方若华撑着伞,在南安城内漫步,她以前从来不烦下雨天。
下雨天躲在屋子里,开着电脑,围着空调被,喝点咖啡,吃点点心,要不然叫一份精致的餐点,何等惬意美哉?但是现在,她却没了这等闲情逸致。
夜姑跟在她身后,扫了一眼各处或显眼,或隐蔽的护卫,一心二用,简单介绍各地救灾情况,说完,话音一转,又道:“高湛还在李招远的地盘上,始终不曾离开,他可不容小觑,做过大周两代帝师,深得皇帝信任,提起他,就是现在那位丞相,也要礼让三分。”
方若华点点头,打了个呵欠:“确实,他这么卖力游说李招远,怕是李招远真撑不住,可能要投了大周去。”
夜姑一蹙眉,叹道:“麻烦。”
金二也磨牙:“最近这些日子,大周朝动作频频,还在咱们自家的地盘上到处煽风点火,说什么为了天下太平,希望陛下能与大周议和。”
“就连咱们自己人里,都有些糊涂鬼受到蛊惑,私底下说什么女子当政不祥,女人肯定做不成天下之主。”
“而且只要打仗,就可能失败,老百姓们早受够了战乱之苦,陛下若是当真怜惜百姓,就该与大周议和,只要能为船岛谋取到利益,没必要继续争下去。”
“我呸!”
夜姑一听就火冒三丈。
方若华笑了笑,到是一点也不奇怪。
世间奇谈怪论本就很多,女子为帝王,也一定会有男人不满,再正常不过。
夜姑也就骂两句,正好借此机会,看看都有什么跳梁小丑还敢瞎叨叨,也不是坏事。
“我们内部到还平稳,因为救援水灾及时,这些个言论都是些腐儒私下里嘀咕,老百姓到没有在意的,反而民心在我们,大有可为。”
现在的问题是,大周的动作很快,李招远和王宏丰会不会心动。
她仔细一想,又叹息:“招揽各地势力,我们自有规条,人人需恪守,能许给李招远,王宏丰的利益,还真不一定能比得上大周。”
方若华轻笑:“唔,我们是不能由着李、王狮子大开口。”
夜姑沉吟片刻:“那我们需不需要也派人去见一见那二位?”
方若华点点头,漫不经心地道:“既然大周那么殷勤,就让金二找个相貌端正,口舌伶俐的,拿着我们招贤纳士的基本合约,跑一趟吧,王宏丰和李招远,都是有能力的人,也符合招纳的条件。”
夜姑:“……”
陛下好自信。
人家请来两代帝师,天下闻名的高先生去游说,自家随便派个人,给出的还是通用版本的条件。
虽然他们求贤若渴,对人才向来不差,但是这对比,未免太……
好吧,既然陛下都说了,夜姑也就老老实实地去做。
方若华顺手又塞了一本书,还有一封信给夜姑:“金二派人去时,顺便替我送一封信给李招远,王宏丰,我们也算是有些交情。”
夜姑心里一定,自家陛下亲自写信,那还郑重些,不算太离谱。
春雨接手,替自家陛下撑伞,低声笑问:“陛下给李将军他们的书,是那本叫‘水浒’的?”
方若华点头:“多好看。”
好看是好看,春雨却是无语道:“可那都是造反的书,按理该禁了才对。”
虽然他们好像也是土匪出身,但是毕竟如今已经不一样,这个天下,不说唾手可得,却也只有一步之遥,一步后,陛下荣登大宝,便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像这类书,哪里能随便让人看?
方若华却是半点不在意,船岛图书馆里,真正的屠龙宝典多得是,区区一本水浒,还是经过她小幅度调整改写之后的,和那些比,简直是人人该读一读。
况且,水浒里的英雄好汉们,难道得了好下场不成?世人多读一读,或许到能受些教化。
第748章 水浒
李家寨
李招远刚刚送走高老先生,一转身进了书房,从架子里面取出一本书,拿在手里来回踱步。
这几日雨下得大,李家也受了些波及,辖下四个村子遭了灾。
因为李家祖坟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李招远没少为此费心神,可救灾要花不少银子,他花得也是相当肉疼,更惨烈的是,银子花出去,还是损失惨重,至少比起那位女帝那边的境况要差上不少。
“当年女娲娘娘造人时,是不是专门给某些人多加了点什么。”
否则为何方若华一介女子,做什么都顺利,都成功,他们这些男儿汉,反而处处矮人家一头。
李招远能看得出,只看实力,大周或许比不上华夏,毕竟,华夏乃初升之朝阳,大周已有日落西山之兆,若说续命,枯木逢春,到也并非不可能,终究还是有些困难。
但是,华夏那边的方若华,毕竟是个女人。
古往今来,就没见过有女人能高坐龙庭的,李招远也是个传统男人,怎能不心生顾忌?
不只是他,估计很多徘徊旁观,不知如何是好的读书人,所顾忌的,也多是这一点。
方若华是个女人。
“她怎么就是个女人呢!”
李招远自来倾慕英雄,方若华站出来,直接就是他从小到大脑海中幻想出来的英雄模样。
当然,她是个女人,也不阻碍她同时也是英雄,可是,女人做帝王,总归不靠谱。
便是他李招远能接受,手底下的兄弟可能接受?他招来的那些文人才子,可接受得了?
因为自幼有那么一股子侠义心肠,李招远在御下方面,也是颇讲义气,固然有威严,但绝不是不容属下有小心思的那等雄主。
脑子里一边想,李招远一边就沉浸在水浒的情节中,时而握拳,时而愤慨,越读越是颇多感想。
方若华改写后的水浒,很多内容参考了此时的背景,官逼民反的内容,也贴合现实,任谁读了,说不定都能从中找出一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会起义造反的人,哪个没点伤心事?
李招远的家境并不坏,但是家中并无读书人,他本人也不爱读书,只是小时候读过两年,不至于做一个睁眼瞎便罢了。
书房里堆了书本,也不过用来附庸风雅,经史子集都很少去碰。
此时废寝忘食地读书,到还真生平仅见。
读得他都将将要忘了,自己一早想召集手下人,顺便请王宏丰过来,商量商量将来的做法,还有方若华给他的那封信,也该好生分析一二。
读了整整八日,李招远终于读完了一部水浒,胸中激愤沸腾,大口大口地喘了两口气,李招远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好几圈。
他的伴当小秦听到声音,忙过来道:“大将军可是得了闲?高老先生传话过来,说是新得了一壶好酒,想邀大将军共饮。”
李招远砰地一声,砸了桌子:“饮你奶奶个球!他妈的毒酒吧!”
一句话说完,陡然回神。
“咳咳。”
李招远平静下来,板着脸道,“就说我没空……客气一些。”
外头自以为很了解大将军的伴当愣了半晌,满头雾水地去做事。
以前因为高老先生言行举止,着实让人如沐春风,大将军还是很喜欢陪他老人家喝酒聊天,哪怕知道对方动机不纯。
怎么今日就……
大约上位者都是这般阴晴不定的。
要是他能弄明白里面的道道,或许自己就是大将军了。
李招远回过神,却是苦笑:“好厉害的……华夏女帝王。”他刚才是自动自发地带入到书里去,恨朝廷恨得牙齿发痒,就算明知这是方若华的策略,却还是不自觉地多想。
尤其是想起方若华送来的那一封信。
在信中,那位女中豪杰并未晓以大义,也没有许诺什么高官厚禄,世代富贵,只是很平铺直叙地诉说了一遍,与他差不多情况的西北翟将军,中原腹地的杨家军,并入船岛之后的待遇结果。
待遇当然很好,方若华一向用人不疑,愿意放权,在她手底下做事,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自在,还有荣耀。
这些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除了好的方面,方若华也没有避讳那些犯了船岛的规矩,被公审公决,判处死刑的各方首领。
可是便是这些人,李招远见了竟也没有起一星半点同病相怜的念头。
死者都有取死之道,死得至少明明白白,况且九族还未受牵连。
只要本身无罪,在方若华的地盘上,便不必担忧受到某些亲戚的连累。
罪犯的子孙后代虽然不可能一点影响都没有,但却远好过被抄家灭族,斩草除根。
与之相对应的,大周朝又是如何的做法?
李招远以前从没有想过,但是读过方若华送来的书和信,他却控制不住自己去想。
似乎被大周朝招安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没有落个好下场。
像以前的北疆义军薛成渝,也是被朝廷招安,第一年还好,第二年整个义军就被分化瓦解,薛成渝也被借故调去他处,郁郁不得志。
不过,好在还是留下了身家性命。
可是,被朝廷招安的人里,到有七八成的人最后落个含恨而终的下场。
不至于死的,也再无往日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