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大家安静了一些,各自和人谈话、消遣的时候,许文华这才蹭到连翘身边,低声问她:“你怎知道这是个悲剧。”
第252章
你怎么知道这是个悲剧...嗯嗯嗯,就看出来的啊。类似于《红楼梦》的故事,前面虽然写的花团锦簇,但是那种时不时暗示一下大厦将倾的感觉,这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吗?
主人公都说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类的评语了,只要阅读理解没有问题,这种结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吧。
连翘一边回忆《金钗记》的内容,一边无所知觉一样地将自己的推理说出来。完了之后又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小说中的种种伏笔、隐含深意、人物原型。
在后世《红楼梦》一本书就发展出了一门学问。‘红学’。对于一个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没有读过《红楼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再加上电视节目、各类书籍的熏陶,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一点《红楼梦》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下的东西。
连翘本身就是文学爱好者,又非常喜欢《红楼梦》,对于红楼最有名的批注,脂砚斋的注释,也就是‘脂评’是非常了解的。再加上红学家们对《红楼梦》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连翘现在只是照葫芦画瓢,用分析《红楼梦》的方法分析《金钗记》就已经能得到很深的含义了。
“...《金钗记》中贵族少年少女居住的地方便是幻想出来的理想国吧?最洁净、最美好,等到他们长大到必须婚姻嫁娶,面对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故事就要结束了,而且必须是要以毁掉的方式结束——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永远保有那种洁净。”连翘一只手支着下巴非常自然地说出这些。
死亡能够让很多东西永恒,这是后世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文华其实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为了保护纯洁...所以将人物写死了。
完全的浪漫主义。
连翘是这样想的,于是也是这样说的。说到后面她就接近于喃喃自语了,根本没有注意到许文华已经从最开始的得意洋洋,变成了别扭的不好意思,最后变成了怔然。
很多人会称赞许文华,许文华甚至有着‘才压江南’的美名,他这样的人从来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他缺的其实并不是赞美,他缺少的从来都是一个能够完全了解他的人,而不是一些浮于表面的‘赞美’。
了解他下笔时的用意,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灵魂。
连翘一直能做到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这样了,并且丝毫不费力气。这个姑娘不会知道的,她每次只是非常自然地说到许文华和许文华的小说相关,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确实一场真正的暴风雨。
夏天的暴风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
“说的真好!乔琏先生还可以给许先生做个批注呢!”忽然有人提出了这个建议。
连翘在说对《金钗记》的评价的时候,除了许文华之外,也有其他的人在听。在场的都不是什么不懂行的,自然明白连翘对《金钗记》以及许文华的了解是远超众人的,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也超过了许文华本人。
这听起来很奇怪,读者对小说的了解超过作者本身什么的,但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很多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考虑地太深,只是顺着自己的感觉就写下来了。有的时候人的感情比理智要快一步,小说作品中呈现的感情会让作者本人都吃惊呢!
最典型的就是很多自传型作者了,其实他们很多都是截取了自身,或者身边人的经历,然后写成的小说。他们有的只是有感而发而已,实际上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的作品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不过这种程度的了解并不容易,也不是遍地都能找到——这就好像有一个人比你自己都要了解自己一样。不是找不到,只是很难而已。
但是如果是连翘做到了这一步,那倒是没什么好说的。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和连翘交往越来越深,大家都觉得连翘是那种做出什么来大家都不会觉得稀奇的人了。就好像只要她想要去做,就什么都能做到,完美地契合了她的小说风格呢。
“做个批注?”连翘笑了起来,指了指自己书架上只有四五册的《金钗记》:“这离完结还早着呢!这时候做批注?且等他写完了小说再说!”
就像《红楼梦》在后世有一个‘脂评本’一样,就是带着脂砚斋注释的版本。一本小说写的好,然后又有另一个名人做了一个非常棒的注释,那么在小说印刷出版之后,在出一个注释本,这是很正常的事。
说起来注释最多的应该是四书五经那种典籍,历朝历代都有大家做注释呢!然后受到认可的注释版本又能大卖,对于书商来说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连翘如今也是大神了,东华书社一边出版她的新书,一边还想和她商谈出注释本的事情呢!之前已经出过插图本了。注释本和插图本对于书商的含义差不多,都是圈钱的手段。
毕竟那些已经出版过一遍的书,除非是印刷数量不够,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不然原版原样地再出版一遍,那也是没有好效果的。但是换成是插图本和注释本就不一样了,对于粉丝来说,收藏一两个不同的版本算什么?
况且插图本多了插图,注释本有其他大家的注释,往往能替自己解疑一些自己没有看懂的部分,明白作者作品的更多妙处。对于大多数有钱买一套小说的粉丝,往往也不会吝惜买第二套第三套。
而买了第二套第三套,后面再出各种不同的版本其实也就更容易接受了。要么不要,要么就一整套,买过动漫角色手办的人应该很懂这种感觉,心志不坚定的人很快就会陷入这种强迫症一样的陷阱中呢。
所以手办厨们经常说,只有没有这回事和完全沉迷的差别,不存在一次两次这种浅尝辄止。
不过所谓的注释本都是在出完最开始的小说原本之后才会有的,现在小说还未过半,就谈什么注释本,实在是太早了一些。
连翘自己上前抽出《金钗记》的第一册,丢给许文华:“其实我是真的有写批注,你觉得怎么样?”
许文华虽然不太容易感到不好意思之类的情绪,但是在连翘家看到自己的小说,这时候又被逼翻自己的小说,多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这类似于‘公开处刑’了。但是不看又不行,只能翻开了小说的第一页。
许文华的小说是墨刻,都是雕版印刷的黑字,连翘的批注特意用了朱砂写,是鲜红的。与印刷的标准字体不一样,连翘的字体显得又小又圆,女孩子的闺阁味道一下就出来了。
这个女孩子或许是小心地磨了朱砂,然后在临窗的书桌前读书,反复读他的小说,然后心有所感做出批注。
还不只是批注呢,连翘就像是后世对待手账本一样,还会给批注做装饰,偶尔也用到‘小图’和‘便利贴’一样的信笺。毕竟只是普通的文字批注实在是太普通了,也不能满足连翘的需求。
连翘还提醒许文华:“小心一些翻动,里面粘了好些信笺,要是翻动地太厉害,说不定就散掉了。”
连翘的批注确实做的很用心,有的地方似乎是对小说中出现的某种小摆设的考据,有的地方甚至会探究一下一个人物脱口而出的方言,追究一下人物的籍贯。还有的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姓名,猜测一下人物命运......
至于正经要做批注的各处伏笔,字就更多了!有的地方连翘的注释写在信笺上,都要超过这一页小说的字数了。
连翘见他在看,还笑着道:“我猜测的人物命运对吗?小说还没有到中盘,我还有些不能确定呢!”
就像《红楼梦》一样,很多人没有读过后面四十回,还是能够根据前八十回的内容做出比较科学的续写。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符合了前八十回暗示的人物命运,有的东西一开始就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很多优秀的小说都是这样的,前面的内容从来不是没有用的,后面的结果也必定有自己的铺垫。只不过有的人能看出来,有的人对于过于隐晦的伏笔没有多少敏感度。
许文华显然已经看到了几处关于人物命运的猜测,丢下第一册,去翻最新的单行本,最新内容中果然有更多更精细的猜测。放下书,他的表情相当微妙。一方面连翘用这种行为充分地表明了她对他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不太开心的感觉。
我的小说已经这样没有惊喜感了吗?一半不到,后面的人物命运就已经一清二楚了!说不定这时候让连翘续写,能够写出和他七七.八八,大差不离的东西呢!
朱敏显然注意到了许文华古怪的神色,于是也拿起了连翘批注过的《金钗记》翻阅。他不是许文华,当然不知道小说中未来的发展是不是如连翘预料的一样,但是光是他能够评断的部分,就已经很惊人了。
不要以为注释一本小说就比写一本小说容易到哪里去了,这需要的是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才华!而且是对许文华的小说做出这样深刻的解读...要知道许文华的小说有一点很出名的,如果只是图个乐呵,那可以读的很容易。可要是想要读的深,那就属于相当困难的一种了,一点都不必那些严肃文学来的轻松。
朱敏甚至觉得自己翻阅了一下连翘的批注,对许文华这部《金钗记》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同时,对于‘小说’本身的认知也有所提高。要知道连翘在注释中所使用的很多分析习惯真的非常厉害,不只是直指了《金钗记》一部小说,应该说直指了很多小说!
“乔琏先生,这有注释的《金钗记》借我拿回去读可好——若是能借的长久一些就更好了,我还想抄写一遍。”朱敏虽然平常很没干劲的样子,实际上对于提高业务水平也是有想法的。
第253章
《金钗记》也是如今正在风口上的小说,口碑和销量双爆炸的类型。大家都推测这部小说如果能一直保持前期的高水准,许文华就要借此登顶王座了。这样一来,他将超越所有登顶的前辈,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登顶者。
如果要打破这个记录,也就只能期待一下连翘了。毕竟连翘成为大神的年纪比许文华还要小,才华也是没的说的。只是她是一个女子,在这个时代,有太多说不好的意外情况了,所以这话并不能说死。
这样红的一部小说,读者众多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稍微值得拿出来说的也就是读者群中有许多行内人了,大家都是争先读这部书的。一个是因为这部书好看,另一个就是混在行内的要求了。
无论是做报业的,还是出版商,又或者是写小说的同行,哪一个不需要掌握行内的最新动态。说起来各行各业其实都是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进步的,这不过像这类发展很快的行业,特别需要而已。
所以《金钗记》在场的人都读过,甚至包括已经登顶王者的丁一新,应该说他比起其他人更加关注——不处在他那个位置,有很多事是很难懂的。后面的人都追着前面的人跑,有的是动力,反而没有什么紧迫感。倒是最前面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着行内涌现出的优秀年轻人,每次看他们才华横溢、挥洒才情,都会有一种由衷的紧迫感。
连翘读过《金钗记》并不寻常,但是写出她这样优秀的批注,这就很难得了。往小了说,不过说明她是许文华的一个知音罢了。往大了说,这就是大家学习的好素材啊!读四书五经的难道都是读原本吗?圣人教诲各有各的理解,要是都按照自己的体悟来,那还不得乱套了,这个时候一些优秀前辈的注释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了。
朱敏一说要借,其他人也来了兴趣,纷纷拿了一册过去看连翘的注释。不看不要紧,一看几乎都有了兴趣,于是一个个都要借连翘的批注本。
连翘自然不会说不借,所以排了个次序出来借。只是叮嘱道:“别给我损了,我也是好不容易批出来的,损了怪可惜的。再有,其他人要是问你们借,也不能随便借。你也借他也借的,借出去几道手说不定就丢了。”
这件事便这样定了下来,许文华《金钗记》的‘乔琏批注本’,简称‘乔批本’开始了非常勤劳的出借。
有的人只不过是读一两遍,那还能快一点儿。有的人则是想着抄一遍,这就慢了。虽然是雇的专门的抄写人抄写,但抄写再熟练也是有速度上面的极限的!
连翘当初写批注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太多,毕竟这也不是要用来出版的东西,所以各种骚话。反正在她的正经小说文章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在批注中简直是排着队出现。这些话好笑好玩,也很有传播性。
于是随着‘乔批本’《金钗记》在小范围内传阅、抄写,然后再经由这些文化精英向外扩展——这有点像是后世的顶级大V发了个什么内容,然后其他顶级大V纷纷转载。之后的事情就很容易猜了,一步步病毒式扩展,最后创造出一段时间的流行。
真正让这件事添一把火的还是印刷版的出现...也不知道是在谁手上出的事,反正印刷版确实出来了,只不过印刷粗陋不堪,错字很多。然而即使是这样,卖的也很好,毕竟这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
要知道一群吃瓜群众看大咖们聊‘乔批本’已经很久了,甚至在不少大咖的文章中窥得了只言片语。且不说从中可以知道连翘这次确实干的不错,写了好东西,就是赶流行大家也想知道啊!大咖们说话插不上嘴,这特么太难受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不比大书社,他们资本雄厚、信誉好,能够和正经知名作者合作,活得非常滋润。那些小型的书社就活得草莽气多了,他们资本小、人少,但也非常灵活,‘船小好掉头’是优势。很多大书社对市场的反应是很迟滞的,小书社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狗鼻子!
看到‘乔批本’比单纯的《金钗记》盗版好卖的多,立刻就策划了出来——盗版其实在小说的发行地没什么优势,也很少有书社去做。一个是怕得罪人家大书社,这可是人家的势力范围。另一个则更加现实,根本赚不到钱。
盗版虽然制作粗陋,貌似比正版可以便宜一些。但这些做盗版的小书社没有大书社的底子,也没有他们的先进管理和工具,更没有人家的量大,所以推算成本还真不一定比人家低。再加上两者质量差距明显,盗版并没有什么生存空间。
盗版的生存空间在外地,在那些买不太到这本小说的地方...没办法,优秀的小说大家都想看,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吧?
对这件事反响最大的是负责许文华书籍出版的书社,嗯,可以理解,毕竟动了他们的面包和奶酪了。所以很快人家书社就找上门来了,不是兴师问罪,而是给连翘送钱,打算这时候正经印刷‘乔批本’。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是人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