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红楼前传当丫鬟——牛奶花卷
时间:2020-04-21 09:17:30

 
  手上戴了个碧玉戒指。
 
  手腕上戴的是张柔早些年给买的冰飘蓝花手镯。
 
  张柔带了个银的项圈,底下挂了块和田玉牌。
 
  手上还是那个冰飘花的珠串子,没办法,手腕太细,戴不了手镯。
 
  耳朵上戴了对红宝石耳钉。
 
  互相检查了下,时间也差不多了,母女俩就上了马车,这回也没带谁。
 
  到了干货铺,中人已经在了。
 
  桂花婶略表歉意,“是我们来晚了。”
 
  中人赶紧摆手,“不不不,是我来早了,我这不是想蹭吴老一杯茶么。”
 
  中人开了句玩笑,又给双方做了介绍。
 
  双方略做寒暄,就进入了正题。
 
  因为之前双方提的要求,中人已经给转述了,也都没有异议,所以直接开始定契。
 
  张柔将契约看了三遍,三份契约她都仔细看了,才点头,之后桂花婶摁了手印。
 
  那边吴老爷子是签字。
 
  最后中人也是要签字的,还得拿到府衙登记。
 
  不过这事她们不用管,等着中人将契约给她们送去,她们还要给中人好处费呢。
 
  也得等她们拿到盖了府衙的契约,才会给钱,租金半年一付,就是二十四两。
 
  桂花婶又和吴老爷子客套了一下,细细查看过她们那半边铺子,上面已经没有干货铺的东西了,很是干净,应该打扫过了。
 
  这种态度让娘俩都很满意。
 
  下午张府。
 
  几位师傅拉着青砖过来了,很快就将大锅灶垒好了。
 
  大铁锅也给安上了,桂花婶让赵嬷嬷立马烧火试试,看看通不通,会不会冒烟。
 
  几位师傅手艺还真不赖,灶坑很好烧。
 
  之后桂花婶和张柔带着几个师傅又去了商铺。
 
  “师傅,从这砌道墙,留个门,里头垒三个灶台,两个挨着的,一个远着点的。灶台都要靠外,里头要放大案板的。”桂花婶让灶台靠向门口,其实是有她的小心思的。
 
  到时候不管卤肉还是包子刚出锅那会,味多鲜啊,还要靠这些味儿来吸引客人呢。
 
  因为要求简单,几位师傅很快就干上了,也就不到两个时辰全部完工。
 
  桂花婶和张柔仔细检查了,没发现什么毛病,给人结了工钱和砖钱。
 
  “咱们回去还得买一个长方案板,再带珍珠她们过来看看。”桂花婶看着店铺有模有样的,特别的满足。
 
  “娘,回头让赵嬷嬷帮着做两个门帘子。”一处门帘子是要挡墙上留的门的,另外一处需要门帘的地方在店铺里头,也是三个灶台和案板处,这样有个隔断,客人也看不到里头了。
 
  能私密一些。
 
  桂花婶没有意见,两人走之前,和吴老爷子打了招呼。
 
  之前她们收到了中人给的盖了府衙的契约,已经把半年房租结清了。
 
  两人买案板,也不准备买好的,直接去二手店铺去淘了个松木长方形桌子。
 
  虽然漆脱落的有一大半了,可还是那么结实,一点不晃悠,案板面积也大。
 
  四、五个人一起包包子完全不挤,还能放不少东西呢。
 
  带回家好好擦擦,或者用热水冲冲,就能拉去商铺用了。
 
  之后又去杂货店买了十层的蒸笼,这回价格贵点,因为不是在南区买的,上次因为买的东西多,掌柜的给抹了价。
 
  桂花婶和张柔带着大桌子和蒸笼回了家,交给赵嬷嬷冲洗。
 
  又带着珍珠三人去了商铺。
 
  “你们看看,以后就是你们工作的地方,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的,就说。”桂花婶这是打算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了。
 
  珍珠三人里里外外看了,意见却是没有的,只说不错。
 
  不过这也在桂花婶和张柔意料之中,“给你们麻绳,把这处门还有这处量一量,回头做个麻布帘子。夏天挡人,冬天挡风。”
 
  熙朝的商铺的门多数是木板的,可以根据天气选择拿下多少块木板。
 
  比如说下雪刮风了,那就在正门开一块木板,能让客人进来就成,其余的可不会拿下来,要不然能冻死人。
 
  很快就量好了,暂时商铺也没什么重要物品,也不用安排人看着,和干货店伙计打了声招呼,让人家锁门就成。
 
  关于锁门这事儿,最初有些分歧,吴家是不同意将钥匙给她们一份的,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变成锁门的时候锁两把,回头吴家会再弄个新锁鼻。
 
  吴家也把开门、关门时间告诉她们了。
 
  对于关门时间,桂花婶和张柔没有意见。因为要宵禁的缘故,这个时间已经不早了。
 
  但是早上太晚了,她们卖包子,早上可是黄金时间。
 
  最后吴老爷子退了一步,不过却要求她们给早来的小伙计两包子。
 
  对于这点桂花婶和张柔都没意见,让人家早来半个来时辰,是得给些补偿。
 
  马车上,桂花婶问众人,“明天,第一天开业,你们说咱们要准备多少面多少食材?”
 
  卤肉怕是要晚上熬煮,然后泡上一晚上,明天肯定特别入味。
 
  还有肉馅,也得提前准备,发面也得晚上来,否则明早可来不及。
 
  珍珠几人面面相觑,都有些不敢开口。
 
  张柔也明白她们的难处,说太少了吧,觉得会触主子的霉头,但是说多了,如果明天卖不掉,也是个责任。
 
  “娘,第一天,宜少不宜多。”主要是她们的东西没有太便宜的,在没有口碑的情况下,还是保守一些。“对了娘,我们是不是要准备一些荷叶、草叶的。”
 
  用来盛包子啊。
 
  油纸也有些小贵呢,能不用就不用吧。
 
  “对了,还有钱匣子。”张柔又想起一件事来。
 
  怎么越到紧要关头,这事情倒多起来了。
 
  桂花婶倒不慌乱,直接吩咐赵师傅去娘娘庙附近。
 
  “娘,去那里干嘛?”张柔不解。
 
  “去买大草叶子,那里孩子多,咱们一百个草叶子一文钱,肯定有很多孩子们愿意干。”也算帮帮可怜的孩子们。
 
  不识数也没关系,她可以给她们比划一下厚度。
 
  “现在能用草叶、荷叶,到了秋冬怎么办?”主要是灌汤包麻烦,皮薄汤多还烫,张柔觉得她还是欠考虑了。
 
  “没事。到时候口碑出去了,让客人自己带碗盘好了。再不然准备一批最便宜的小盘子,可以卖,也可以留押金再回收,办法不是多得是。”桂花婶不以为然,只要东西好,就不愁卖。
 
  张柔一想也是,这算什么难事儿呢。
 
  估计马上店铺要开业了,她有些焦躁。
 
  还是不够沉稳啊!
 
 第280章 开业
 
  第二百八十章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怎么困难,这一口鲜包子卤肉铺一大早还是开业了。
 
  桂花婶、张柔、珍珠、翡翠她们寅时就起来了。
 
  起来就开始收拾。
 
  赵嬷嬷带着碧玉熬粥,拌小菜。
 
  桂花婶和张柔不干别的,把两盆包子馅料弄出来。
 
  众人一人喝了碗稠米粥,又把大铁锅里的卤肉、鸡蛋盛出来放进木桶里。
 
  因为第一天开店,也没敢多做,就买了十斤肉外加四条排骨和半付下水。
 
  没有豆皮,因为豆制品吸汁,等到早上现去买再放也不耽误。
 
  众人带着东西往铺子出发,马车坐下下,她们就走着。
 
  马车里有牌匾一个、馅料盆两个、面盆两个,盖帘子两个(面盆、馅料盆上都有盖帘)、蒸笼两套、普通铁锅一个,铲子一个、勺子一个、木桶两个、筷子五双、碗盘若干、木炭一筐、门帘两条、木盆一个、扫帚一个、草叶子若干还有一百响的鞭炮。
 
  还有个大长条桌子是由珍珠、碧玺、赵嬷嬷和翡翠四人抬着的。
 
  众人到了干货铺,就看到门口蹲了个小伙计。
 
  “小哥来的好早,今个是第一天,到底还是麻烦小哥了。一会请小哥吃包子。”桂花婶掏出钥匙,和小哥一同开了门。
 
  其实昨天桂花婶能为了让小伙计早点来,就塞了五个铜板了。
 
  小伙计嘴巴也甜,“一早就听说您做的包子好吃了,终于能吃上了,要不心里惦记的慌。”
 
  张柔捂嘴笑,这小伙计真会瞎说,去哪听说的啊,她们娘俩这可是第一次创业。
 
  进了门,赵嬷嬷带人挂门帘,赵师傅也进来了,把木桌子摆放好,然后把车里的东西往下倒腾,大铁锅也给安上了。
 
  门帘挂好了,桂花婶让小伙计帮忙打了一盆水,众人洗了手,开始包包子。
 
  赵师傅将木炭生起来,一会就可以蒸包子了。
 
  “赵师傅,你把牌匾安上,然后去豆腐坊去了定好的十斤豆皮。”桂花婶将荷包递给赵师傅。“快去快回,回来咱们就放鞭炮。”
 
  等到赵师傅回来,第一锅包子都熟了。
 
  五层的酱肉包和五层的灌汤包。
 
  卤肉的浓郁香味儿也飘出去了。
 
  桂花婶让众人把豆皮折成卷,放进卤水里。
 
  豆皮和鸡蛋都是按照个儿卖。
 
  那边赵师傅已经点着了鞭炮,之后又快速卸下最后两块门板子,代表着一口鲜包子卤肉铺正式开业啦。
 
  之前香味就吸引了人过来问,不过桂花婶认为没到时间没放鞭炮,就没卖。
 
  鞭炮响了之后,又把附近不少人目光吸引过来了。
 
  张柔趁机喊了几嗓子,“正宗灌汤包,两文一个,大家快来尝尝啊!”
 
  叫卖不好意思,开不了口,在她这儿不存在的。
 
  当过主播的都拥有这个优点——脸皮厚。
 
  果然这一嗓子更管用了,聚上来的人更多了。
 
  “给我来两个灌汤包。”
 
  “我要一个尝尝味儿。”
 
  ……
 
  客人不少,不过都是买一个、两个了,大家伙对于新开的铺子还不怎么有信心。
 
  珍珠用草叶垫着将包子递给客人。
 
  张柔负责收钱,一边收钱一边告诉大家正确的灌汤包吃法。
 
  咬一小口,先晾晾再嘬汤,最后吃包子。
 
  即使张柔说了,被烫的人还不在少数,不过即使被烫了,客人们还是觉得这包子够鲜,烫嘴也舍不得吐了。
 
  看着客人们的反应,张柔心下松口气。
 
  看来她是对的,不卖刚出锅的灌汤包。
 
  这样即使烫了也不会出问题,等日后大家都会吃了,也就不怕这个麻烦了。
 
  “我们店里还有酱肉包,也老好吃了,大家伙可以尝尝,外头买不着这个馅。”张柔又吆喝了几嗓子。
 
  这时候第一波客人差不多吃完了,兜里有钱的,又来买了,因为没吃够。
 
  “这灌汤包是好吃,就是小点。再给我来…三个,再来俩那个味的。”客人一时没想起酱肉包该怎么叫。
 
  张柔收了十文钱,放进锁着的上面有个孔洞的钱匣子里,这是昨晚赵师傅钻的,手艺生疏,有点不圆润。
 
  “客人一定知道百鹤楼也卖灌汤包,差不多十文一个,也不比我们店好吃吧。这是开业大酬宾,以后保不齐,我们也要涨价呢。”这就是张柔早就想好的策略。
 
  找对比,还告诉他们要涨价,这回再没人嘀咕包子贵了、小了。
 
  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说出来了。
 
  因为有的客人很是捧场,“对对,百鹤楼我去过!那里的灌汤包是整个蒸笼卖的,五个五十文,跟这儿的包子差不多。”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