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后头拿碗的老夫人此时正正出来,听得孙子哭,心疼得不得了,道:“你不妨挤出来给他吃。”
李秀娘愁着眉把儿子换了一边,却是没有说话。
孩子吃不到奶,除却他自家没力气,自己奶水少也是一桩缘故,便是想要挤,也得有奶水才能挤得出来。
那老妇人只是一时心急,其实自家媳妇的情况,她哪里又会不知道,见得对方这般应对,只叹了口气,跟着坐了下来,拿了勺子从锅里头舀汤水。
一大锅冒着热气的汤,盛进粗瓷碗里头,看着黄绿黄绿的,除了两小抓煮烂了的粟米,全是野菜,只在地下卧着一个鸡蛋——这便是她婆媳二人今夜的饭食了。
日日吃这些,还要出去卖苦力活,哪里还能有什么奶水?
老妇人看着那蛋咽了口口水,却还是把它舀进了媳妇的碗里,
她家中老头是去年没的,这一辈子,同她生了四子三女。
行一跟行二的儿子一个长到十岁,一个长到一岁,俱都没有养住,三个女儿也只活了一个,二十多年前嫁去村东头老郑家,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没了。
所有子女,成人成家的到得去岁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行三的儿子,因交趾犯边,被州衙抽兵役去当了厢兵,直接战死在了城墙上,三儿媳妇听得消息,眼泪一抹,分了点粮米就回家再嫁了;
一个是幼子,因家中穷,成亲也晚,两年前刚给他娶了媳妇,本来一家子里头好歹还有个男丁,虽然艰辛些,到底还有田地,只要抢种了早稻,靠着三子的抚恤银子,也能勉强支应到秋日,届时再想办法。
谁料到明明已是躲过了交贼,幺子却是进城赶集的时候,被城门的衙役强留了,说他发着烧,像是得了疫病,不让回村,只叫同行的回来送信,将人硬送到了疫病营中。
疫病营是个什么情况?她活了这五六十年,难道还不清楚吗?
不过是怕得了疫病的人在外头行走,只好将人塞进去有个地方等死罢了。
听得有知内情的人说,里头一来无人看顾,二来缺食少饭,三来药也是胡乱散的,人人都是有得命进去,没得命出来。
有些人也许得的并非疫病,自家在屋里渥渥汗便能好了,被强送得进去,反而染了病,连哭都没处哭去。人死了,还要整个烧了,全尸都没得留。
自家儿子也不晓得是个什么情况,而今进了里头,哪里还能囫囵回来。
小儿媳妇听得这个消息,惊得没两日便早产,小孙儿生来就胎息不足。
这个时候大夫难寻,小儿大夫更是难寻,药材也贵得吓人,不过一二个月,便把家底给掏空了。
她是个老的,做不动力气活,只能在家里头照顾孙儿,做些家事,在门前屋后种点菜。
幺儿媳妇出了月子便要出去做活,家里那几田为了给孙儿治病,已是押卖了出去,地是没得种了,媳妇只好去别家打短雇,做一天算一天。
她家中有个小儿还要吃奶,又不能走远,村中也好、隔村也罢,都被交趾扫了好几回,虽说州中来了官兵提醒,众人命是保住了,去岁的存粮、细软却是全被掳了去,眼下没几家是有隔夜粮的,自己都难养活,雇了短工,又哪里会出什么价钱,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得的钱还要去请大夫。
眼下早过了清明,一婆一媳围火坐着,体虚得竟是都不觉得热,只安安静静看着那小儿憋着气吃奶。
屋中一时沉默了下来,有些说不上来的沉郁。
家中只一个壮丁,眼下生死未卜,可日子总得过,一老一小的,这般下去,以后出路在哪里,她们一个也不晓得。
李秀娘低头看着儿子没多少肉的黄脸,又是难受,又是饿,也顾不得想其余的事情,只撇了撇右腿,从地上的碗里拿木勺子舀了一口菜汤出来赶忙吃了。
才喝了两口,她忽然听得外头一阵敲门声,紧接着有个妇人隔着门叫道:“田婶子在不在家?”
此时夜色已深,有人半夜敲门,婆媳二人都有些紧张。
被称为田婶子的老妇看了一眼儿媳,方才抬头问道:“外头是何人?”
那妇人答道:“是我,里正家的。”
李秀娘辨了辨声音,果然耳熟,这才松了口气,因不晓得外头还有谁,便抱起孩子,一手拿了那粥碗进房。
田婶子候得媳妇进得里间了,才自去开了门。
隔着一扇木门,李秀娘隐隐约约听得外头许多人在说话,不一会,自家婆婆就叫道:“秀娘,抱我孙出来!”
第604章 历牌(下)
她不知道这是生了什么事,忙整了整衣衫,果然依言抱着儿子出去。
刚推开门,便见得村中里正并他家媳妇站在堂中,点头哈腰的,后头站着四个人,其中两人身着公服,另两人却是兵丁打扮。
李秀娘心下一紧,连忙把儿子往怀里复又搂了搂。
里正却是对着那两个身着公服的官差道:“这便是郑家的了,这一家原本还有个男丁,只是月前去得城中,不想染了病,现下家里只剩下媳妇寡母,并一个小儿,小儿才都未满百日……”
那官差点了点头,只向田婶子、李秀娘问了许多话,家中田产几何、住处多大、有何畜蓄,自家姓甚名谁,行几,家中几口人,年岁几何等等,一一核问。
李秀娘人见着官差,虽不晓得这究竟是为着什么事情,却不敢不答,答完之后,又带人在屋中转了一圈,给看了田产的押当单子,看了后头只剩一只鸡的鸡圈。
其中一个官差便问道:“你二人方才所说可是确实?”
田婶子、李秀娘二人对视了一眼,俱是道:“确实。”
另一个官差便转向那里正,问道:“她二人所说是否确实?”
那里正躬身道:“确实。”
那官差又道:“若是今夜所说有所虚伪,州中自将断罪,尔等可是知晓?”
三人俱是道:“确实无误。”
那官差便转身看了一眼同行的官兵。
李秀娘这才发现那兵卒背后背着一个大大的木箱子,那箱子里头装满了一片一片的薄牌子。
官差拿了两块牌子,取了笔,在上头写了许多字,写完之后,又在一本厚厚的册子上抄了一遍。
另一名官差便在旁边看着,等他写完了,复又向田婶子、李秀娘、里正三人确认了一回,读了才写的东西——原来是把她们家中住所、姓名、排行、产业等等,全数填在了木牌上,又叫他们在那册子上头分别按了手印,方才道:“州中衙门有令,此回乃是量口数赈贷,你家中因无男丁,只妇孺并五岁内小儿,便给大人一人日支糙米一升,小儿糙米半升,另那小儿又钱日五文足,给买他物。”
说着把那令牌给到田婶娘手上,又举着另一张令牌,挂在了门外头的墙上,复又道:“此时将这历牌贴于你门外墙上,其中声迹若有弄虚作假之处,一旦有人告首,你等各人便要伏罪。”
再道:“若是你等见得村中其余人家也有造假,一般可以来衙门告首,告出一户,得十贯。”
李秀只愣了一下,已是见得外头一个壮丁背着一袋子米进来,放在地上,又有另一名兵卒从身后箱子里数了一百五十文,把铜钱放在了一旁的条凳上。
那官差便道:“你等且点一点罢。”
李秀娘手中抱着儿子,只见自己婆婆已是上前蹲在地上开始点起铜钱来,等到点清之后,对着那官差并里正谢了又谢。
众人没有怎么应答,等到差事办妥,便要出门,却被田婶子小心拦了,问其中一名官差道:“官人,我儿子如今正在疫病营中,已是快一个多月再没有消息,不晓得怎么才能见他?”
那官差倒是没有怎么摆脸色,只道:“疫病营中不得随意出入,进得去,至少要过了七日,见得人没有异常才能出来。”
田婶子又问道:“那我能不能进得去?”
那官差答道:“除非看护之人,寻常不得进入。”
田婶子便问如何去做那看护之人。
官差见她这般表现,实在是吃了一惊,道:“你可晓得疫病营是个什么行状?里头尽是病患,你年纪本就大了,若是有了什么不妥……”
田婶子道:“我原是怕家中小儿没人带,媳妇没饭吃,而今有了这粮米,便不怕挨饿了,我去得城中也不要紧——都是个老不死的了,还怕什么?”
那官差却不敢应,只道:“我帮你去问一回人,届时再来答你。”
李秀娘听得自家婆婆这般问话,心中也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意思——左右是想去看着自家丈夫,怕人在里头受苦。
她不敢插话,也不愿拦着,等到众人走了,方才小声问道:“娘,你还是莫要去了,疫病不是顽笑的,村里头不过这些人,染了病的已是没了七八个……”
田婶子却是摇头道:“你只在家安心养我孙,我方才已是打听了,去那疫病营中当那看护,一月也有两吊钱得,还有吃有住——哪里去寻这等好事,若说疫病,我活了这样老,半只脚都踩进棺材了,哪里还怕这些,死便死了,能得点钱,也能给你同我孙买点吃食,看他这脸瘦得!”
又道:“你莫说了,我自有主张。”
次日一早,她自收拾了包袱,里头装两件烂衣裳,去里正家寻了那州中来的差役,问清了话,往邕州城中去了。
田婶子到得城里,寻人问了地方,果然在街上寻了个摊子,前头人丁稀少,只有三四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围着同守摊的人说话。
她上得前去在一旁听着,果然都是投身做看护的,便陪笑道:“官人,我欲也要进那疫病营中做看护,可有什么忌讳?”
那看摊子的人见又是个老的,倒不觉得多稀奇,只问了几个问题,便把摊子面前几个人拢做一排,问了他们俱是没有什么其余事情要办,这才招手叫来个兵卒,分派那兵卒把众人带去了疫病营中。
田婶子跟着人行了小半个时辰路,很快从东门出去,往外走了又有大五里路,便见得一处极大的营地,营地外头砌了高墙,又有兵丁把守,人从外头进去,先要搜一回身才给过。
才进得营中,便有一个四十余岁的妇人在里头相迎,先点了一回人数,又说了一回自家姓名,才引着众人往里走。
田婶子一面听着对方说话,一面四处看着,不一会便发现这营地里间间房都建得不大,四处一股药味,约莫走上一刻钟,便有一重大门隔着,上头贴着字。
她不过走了这一路,已是遇得三队兵卒巡视,又遇得好一回有人推着车,在每间房外停了,自车上的药桶中舀了药汁出来,送到各间房舍里头。
第605章 病营(上)
那妇人指着大门道:“你们看上头贴的字,见那颜色,有红的,黑的,也有绿的,见得红的,就晓得里头的人俱是发着烧,见得黑的,便晓得里头的人俱是重病,见得绿的,则是快要好了。”
说着又从怀里拿了一个牌子出来,在大门把手轻轻转了一下,那把手处立时便空出一个手掌大的洞来。
她敲了敲门,从那洞里把手中牌子递给门外守着的兵卒看了,报道:“我是西二营的,而今来给新来的看护指引。”
外头兵卒验看了牌子,把门开了,待得田婶子一干人等出得门,复又将门锁了。
那妇人又领着众人沿着外头的路行了百步左右,见得一间大屋,屋外有一条小沟渠,渠中活水流动,渠旁摆着几口大缸,缸旁都有一个小竹筒子伸出来。
她便走上前去,把那竹筒子往下折了折——立时从中流出水来,那水乃是黄褐色,带着淡淡的药味。
那妇人把手凑过去洗了一回,又就着水洗了一回面,漱了一回口,解释道:“以后自营地中出来,无论是要进屋,还是要去下一个营地,都要寻了这缸子先把头、脸、手俱都洗过,还要漱一回口,方才能走。”
她看一眼众人,似乎唯恐新来的不当做一回事,复又补道:“这是京城里头来的御医说的法子,人人都要照着做,上头官人已是说了,只要发现一回出营未曾照着如此行事,当月所有银钱便分文不发,人也要送去癸字房等得一个月才能出营,若有人见得旁人不照此行事,不通报营中管事,一并按此处置,再有报送检举的,报得一回,赏钱一贯。”
田婶子同旁边人连忙应了是,在心中默默记下。
那妇人看着众人一一洗手、洁面,漱口之后,方才引着人又往那大屋中去。
田婶子小心跟在那妇人后头,只觉得越在这营中走,越把一颗心提了起来,全不敢乱走一步路,不敢自行任何事,恨不得步步都跟在那妇人走过的脚印下,事事都照着那妇人的分派做,生怕踩得歪了,碰得错了,就像进了说书人口中的有机关的宝库一般,会有浸了毒的利箭射过来。
那妇人推开门,里头是一个极大的中堂,被木板隔得一间一间的,每间里头都有许多人在各自行事,她走在前头,一间一间地向后头的人介绍。
“这是制药的屋子,回头你们去管事处报了道,自有他给你们分派差事,虽不晓得被分派到哪一处,我却是要同你们都说一回的。”
“这制药屋里头专管制药,只要分派进来,一个隔间便只专做一样事,你看这一间——”
田婶子依言望了过去,只见一个五十余岁的男子扎起两边袖子正在地上用药杵磨药,旁边一筐筐已经磨好的依次排开。
那妇人又道:“这一排都是做黑色营房药的,他们制好之后,自会送去煮药间……”
她往前行了一段路,又指着另一边道:“这是香囊屋。”
田婶子望香囊屋中望去,里头热火朝天,俱是些年纪比自己还大,头发斑白,腰背都有些佝偻的老妇。
妇人们都坐在椅子上,围着一个极大的桌子,桌子上头摆了许多药材,又有许多粗布。
众人或裁布、或搓线,或把桌上的药材捡到两个巴掌见方的布中,包了起来,又用绳子扎上。
那妇人道:“这香囊届时你们一人身上要配两个,能除污秽之气。”
她明显与这香囊屋中的人十分熟识,才走过来,里头许多人便笑着抬头同她打招呼,场面十分热闹的,气氛也极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