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急促间,段不循恼人的声音紧紧从后追来,“他能负你一次,便能负你二次。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2章 文君新寡生平堪怜,戏文暗语节外生枝
金满楼是宛平县最豪阔的酒楼,一层有说书弹唱,二层有燕姬侑酒,三层则是各式各样的雅间,按地名划分,有松江间,广陵间,金陵间等等,五花八门。不同的名称,不同的享受,价钱也可观得紧,即便淡季亦不下五两纹银。
名安不问银钱,只要最宽敞、最通透、最安静的那间,菜品要挑最贵的上,唱的也要寻最好看的来。如此不计成本,只因段不循要在这里宴请张胜。
张胜,徽州府歙县人氏,主营皮货生意,客居宛平,与段不循做过几笔小买卖,算得上点头之交。此人有典型的徽商习性,于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皆吝啬至极,唯独于**一事,真个视金钱如粪土,很舍得一掷千金。如今得京城大主顾主动相请,还有免费的酒水和佳人可以享用,张胜岂能不欣然前往?
“多日不见,老先生安好?”
张胜一进屋唱了个肥喏,惹得名安差点笑出声。
原来世风浇漓,时人于称呼上亦轻薄。朝中的大人尚对阉竖称儿道孙,市井的小民对稍有些头脸的,恭维起来真个肉麻得不要命。这位张胜显是此道中人,也不论段不循少他十几岁,张口就是“老先生”,为的就是教你挑不出毛病。
段不循看了名安一眼,起身迎客入座,“张老弟,快请。”
叙半晌闲言,张胜将免费的佳肴吃了个十二分饱,将不要钱的美姬也看了个半死,不见段不循说正事,只好率先开口,“生受老先生这许多,小人心中实在不安,不知老先生有何事见教,若有用得到小人之处,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段不循笑道:“老弟言重,今日相请,不过是路过此地,顺便叙一叙旧罢了。”
张胜闻言心中大安,原以为吃喝一顿少不得自己出点血,听这话原来是为打探消息的,消息又不值钱,如此甚好。
“敢问老先生是为何来此啊?”
“段某有个朋友,与柳茂柳大郎家有些故事。听闻此人新娶妻室乃是徽州府歙县人氏,姓冉,特来托我问一问老弟,可知此人底细?”
“姓冉……柳茂……可是新丧那位柳大郎?”
“正是。”
张胜拊掌大笑,“诶呀!老先生可是问对人了!若说旁人,虽是一县老乡,倒也未必识得,可若说姓冉……嘿!这个姓,满歙县除了冉常那一家子,还有哪个?”
段不循微笑,“哦?老弟与他家相熟?”
张胜挤挤眼睛,“与冉常倒也一般,与他家花二娘……嘿嘿,不瞒老先生,确有一夜共枕眠的缘分。”
段不循:“愿闻其详。”
张胜自己斟了一盅酒,一饮而尽,眼珠子一转,却绕开花二娘,先说起了冉常。
“这冉家几代经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传到冉常这里,倒是攒下不少本钱。冉常心不小,早年运道也不错,在嘉兴和南京两地跑,赚了不少银子。后来不知道怎的,算是运道不好吧,把这些年赚的赔了个七七八八。这一来也就收了心,老老实实在家经营一间杂货铺,赚些薄利,日子也算过得不赖。”
“要说家人……冉常早年阔绰时候,家里给说了门好亲,正是咱们宛平县柳家的一位娘子,大名叫做兰蕙。想必您老人家也知道,柳家从前是发达过的,这兰蕙小姐也算是言情书网的大家闺秀,所以小人说,这可是一门好亲。”
张胜连吃带喝,左拥右抱,说话七拐八扯,恨不能从开天辟地说起。段不循还有耐心听着,名安沉不住气了,“您先说说那花二娘是怎么回事吧!”
张胜嘿嘿一乐,“哥儿莫急,且听小人慢慢道来。说回冉常啊,这人抠门儿得厉害,世人都说我们徽商节朴,可冉常节朴得可大劲儿了!小人亲眼所见,此人穿则麻布素衣,吃则白粥咸菜,家里平日炒菜都不见油,唯一的荤腥,竟然是祖传的一坛子臭猪油!您说离谱不?”
“离谱离谱,那个花二娘到底怎么回事啊?”
“这个花二娘啊,乃是个广陵姬出身,就是扬州瘦马,被冉常娶回家做了二房娘子。要说长得么……也就那样,妙就妙在身上有一股劲,那两个字怎么说来着,对,‘风情’!那一笑,一扭,眼神一勾,嘿!甭提了!”
张胜久在燕地,学了一口地道的北方话,说得猥琐,倒也生动。
名安忍不住追问:“那您和花二娘是怎么……怎么就那个什么的?”
“说来话长——”
“您老人家还是简短截说吧!”
张胜一脸神往,“冉常这人吧,对家人抠门,对朋友可真大方!不只小人,凡是在他家喝过酒的,只要是稍微透露出看上了花二娘的意思,冉常绝无二话,必定留宿。小人当时还不好意思,花二娘却大方……嘿嘿,小人也就却之不恭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段。”
名安震惊,转头看自家官人,段不循静听这么许久,忽然问道:“柳大郎的新妇,可是这位花二娘所出?”
“诶呀,老先生慧眼啊!”张胜连忙接口,“冉常无子,膝下只有两个女孩儿,大姐是花二娘所出,就是柳家那个小寡妇,二姐才是正室娘子所出。不过据小人所知,这两个孩子都是正室大娘子养大的……冉常是荒唐,他那大娘子还是不错的,端庄持重,很有些妇德。是以大姐未出阁时,名声也是不错的,上门提亲的人也都踏破了门槛,不知道后来怎地,偏就相中了柳茂。”
“这么说来,”段不循沉吟,“柳茂与冉常的大娘子还沾着亲?”
“正是。按辈分,柳茂得管那位大娘子叫一声堂姑呢,只是不知道中间隔了几房。冉姑娘这是嫁给了嫡母的娘家侄子,也算是亲上加亲吧。”
“原来那表哥并非亲表哥,却只是从嫡母那里论的”,段不循心道,他本来没指望能从张胜这里问到太多,岂料如此巧合,这一席话听罢,只觉心中颇不是滋味。
名安乖觉,“爹不高兴了?”
段不循摇头一笑,“没事,你去兴记看看吧,跟掌柜的多学学。”
名安不乐意,应了“是”,转头又小声嘟囔,“有什么好学的。”
“等等。”
闻听段不循叫,名安眼睛一亮,“爹,我不用去兴记了?”
段不循长臂一伸,直接敲了名安一扇骨,“惫懒!顺路去请个戏班子给柳大郎家唱三天,就说是我送的,因仰慕柳大郎的为人,聊寄哀思。——对了,一定要会唱徽腔的,徽剧最好!”
……
凡是女子出阁,做了人家正室的,大抵要主中馈。中者,房中也;馈者,饮食也。一言以蔽之,媳妇要掌管一家老小的饮食起居诸事。话虽这样说,同样是主中馈,于富户是当家主母的权柄,于贫家,则是儿媳的一份劳务。
戚氏主了二十多年中馈,终于等到冉静临接班,便打定了主意再也不进灶房一步。静临对着灶坑上水缸口粗的一口大铁锅,一时真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灶是冷的,水是凉的,面是生的,调料是不认识的,锅碗瓢盆也不知都放在哪里,找到这个找不到那个……她本就不擅下厨,南人在北方灶房,头一次更是不知所措。在家时,母亲拿她作言情书网的女儿教养,从未舍得让她亲自动手。这回嫁了人家,竟然一下子就要她做出一家三口的饭食来,如何不教人为难?
翠柳斜倚着门看了半天,见静临未生火便往锅里倒油,不禁发出一声响亮的嗤笑。
静临被吓了一跳,回头看过来,认出是她来,只皱皱眉,并没有说话。
她早就发现,翠柳这丫头脾气古怪,对主家,尤其是对戚氏,说起话来很不客气。自然,对她这位新寡的媳妇也没什么好脸色。
静临不想节外生枝,也无心与一个莫名其妙的丫头理会,权当没听到她那声笑。
翠柳却存心不想教她安生。
“我还当咱们家娶回来个什么神仙,啧啧,原来是个中看不中用的!不知道娘子从小到大是没吃过饭,还是你们徽州人与咱们不一样,喜欢喝生油啊,哈哈哈!”
翠柳放肆地倚着门框大笑,静临不怒,反倒对她更加好奇,奴才敢对主家如此嚣张,实在罕见。
见静临一副波澜不惊的看戏模样,翠柳反倒先恼了,“我和你说话呢!”
“我不会做饭。你会的话,劳烦你教教我。”
翠柳一愣,本是存心来找茬吵架的,不想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胸口闷得慌。
“这有什么好教的?”翠柳没好气,“生火,和面,炝汤,下锅——听明白没?”
静临诚实地摇头,“怎么生火?”
翠柳气笑了,“你说怎么生火?用火折子,先烧纸,再烧柴,点着了再加煤!”
静临:“我不会用火折子。”
翠柳:“……我来吧,你给我打下手。”
翠柳是一把干活的好手,做事有条理,干活极利落。静临旁观,只觉若是内宅活技也算技艺,那翠柳真可谓是神乎其技了。
“水要开了,你去揉面。”
翠柳发出简短的指示。
静临:“加多少水,多少面?”
“一碗面,水适量。”
“……几碗适量?”
翠柳:“……娘子站远点吧,别在这里碍手脚。”
亏了翠柳相助,静临好歹将一家三口的饭食端上了桌。她吃不惯北方饭菜,也看得出翠柳手艺不错。柳平只尝了一口便赞,“嫂嫂好厨艺。”
戚氏本想借这顿饭给新妇一个下马威,儿子这样说,她倒不好说别的了,心里只管窝火。柳茂缠绵病榻几年,人不成了,她心里早就有数,伤心难受总有限度,毕竟还有个前途无限的小儿子柳平。她气不过的是,柳大郎竟然为了这个狐媚子吃春药,提前送了命不说,要紧的是丢了读书人家的体面!
戚氏一个内宅妇人都能看出柳大郎死状不对,仵作岂能不知?多亏了柳祥,人家才没有声张。戚氏越想越恨,看静临对着眼前一碗汤饼只小口慢喝,更是恨得牙痒痒。
“冉氏!”
戚氏脸一沉,将碗重重放在桌上,汤水溅出一小片。
静临心神不定,此刻回神,见戚氏如此,本能地起身垂手而立,声如蚊蚋,“母亲息怒。”
戚氏十分满意她这个反应,调门便又提高了两分,“你知错吗?”
静临本就心虚,虽不知错在具体何处,思及母亲教诲,“孝顺姑舅,勿要顶嘴”,便垂眸颔首,“儿媳知错。”
“既然知错,便去大郎的灵前跪一个时辰,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
柳平觉得有些不妥,“母亲……”
戚氏瞪了他一眼,“吃你的!”
柳平看了静临一眼,面露不忍,终于还是没说什么,低头继续吃饭。
静临本就没有胃口,与这一家人更不相熟,她满心都是柳文彦,巴不得找个清净处独自呆着。灵前蒲团上刚跪了一会儿,柳平却又来了。
他是个读书人,长得斯文清秀,说话行事也带着读书人特有的含蓄和腼腆。
静临感觉到他是在自己身后踟躇了一会方才开口的。
“嫂嫂,你别怪母亲,她也是因为思念大哥,这才迁怒于你,说了气话。天气寒凉,别跪伤了身子,快请起吧。”
静临不禁悄悄扬起嘴角。
她对柳平的感觉很微妙。他的长相、身量都与柳文彦有几分相似,嗓音更是足以乱真。徽州娘家相看之时,两人隔着纱帘问答,她恍惚间竟觉得他就是柳文彦。
若嫁不得表哥,嫁一个与他十分相似之人也好。她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思嫁到宛平的,哪知到了新婚之夜方才晓得,自己以为是退而求其次,却被人玩了一把移花接木、换柱偷梁!
按说冉静临该恨柳平骗了自己,可不知为何,也许是因他与柳文彦有几分相似的缘故,又或许是她身上已经有了他兄长的一条性命,面对柳平,她竟然是一点都恨不起来。
特别是他站在身后她说话的时候,她竟然又分不清他和柳文彦了。
柳平见静临默然无语,顿了顿又道:“段大官人请看戏,街坊四邻都过来,母亲怕是招待不过来,还要劳烦嫂嫂相助。”
静临心中一动,“段大官人?是大郎从前的朋友么?”
“倒是没听兄长提起过。此人是京城的生意人,商户,想来也是存了攀附的心思。既然相送,领受便是。”
静临微觉此话不妥,又问:“宛平人?”
柳平摇头,“相熟的都称他段平阳,想来是山西平阳府人。嫂嫂相问,是与他相识吗?”
“只是记下,往后有机会还人家的情罢了。”
柳平不置可否,快步往房间去了。
山西平阳府人……那人说一口北方官话,究竟带不带山西口音?静临心中反复琢磨,直觉这位段大官人,十有八九便是那日所遇的无耻之徒。
戏连唱了三日。
静临本就爱看戏——女子消遣不多,看戏已经是其中最有趣的了,鲜少有人能不爱。因着惦记着那位“段大官人”,她于看戏时更十分留心。
一开始看徽州戏,她心中惊了一惊,以为是冲着自己来的;继后三日一切如常,她便觉得是自己疑心生暗鬼,想太多了。
可最后一场戏听完,戏班子说再送一场《秋香亭记》时,静临心中再度不安起来。
《秋香亭记》讲的是杨采采与表哥商生相恋的故事——送什么不好,非要送这一出?
戏台上正演到表兄妹二人于秋香亭约会,静临总觉得,那台上的杨采采和商生二人,两双眼睛贼溜溜地直往帘子后面钻,好像是故意看自己一样。
王婆挨挨挤挤蹭到静临身旁坐着,“老婆子瞧着,娘子似是虚寒体质——天气凉,头上冒汗哩!”
静临压下烦躁,扯起嘴角,“是有些不舒服,许是这几日着了凉。婆婆少坐,我去后面更衣。”
静临起身往回走,那台上的二人却像是故意提高了唱腔,只听杨采采高声唱道:“他没碰我!表哥,我始终是你一个人的,就算你不能娶我,我也……我情愿给你当个外室,也胜过在这地方人不人鬼不鬼地守寡……”
静临陡然止住步伐——《秋香亭记》哪有这一出,这明明是自己情急之下对表哥说过的话!
她已经十分确定,那位送戏的段大官人与当日的无赖就是同一个人!
言语调戏还不够,这般大费周章,图的是什么……呵,静临心中涌起一阵厌恶,她承认自己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可她守与不守,都是自己的事,便是与千万个男子私会,也须是自己中意的,断然轮不到姓段的这种无耻之徒。
第3章 大官人谈笑叱鬼神,小寡妇设局捉银贼
静临明白了自己的心,因着愤怒反倒有了底气。调头回返,她准备以静待动,将这出精心安排的《秋香亭记》好好看完。她也想看看,没凭没据的,姓段的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来。